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

幼儿园教师评价的理论指导及发展趋势
——专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吴琼

□本报记者 言 宏

通过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梳理我国幼儿园教师评价的研究现状,能够为幼儿园教师评价的深入开展提供启示和借鉴。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东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学前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琼,请他谈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园教师评价。

记者:有效开展幼儿园教师评价需以相应的理论为指导。近5年,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新理论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

吴琼: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赋权理论、舒尔曼教师教育思想等,为幼儿园教师评价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域,提升了幼儿园教师评价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教师是一个真实的、具体的、具有主体意识的自我实现的人,评价不仅关注幼儿园教师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生存状况、关系建立、文化素养、自由精神以及对职业的信念使命等。姜勇等以文化存在论教育学为主要理论框架,将教师视为“完整的”教育者,构建了以生存之基、专业之智、文化之品、自主之性和信仰之情5个维度为核心的“幼儿园教师质量监测量表”,该量表非常注重教师的人文存在、文化存在、精神存在,而不仅是关注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与教育技能的评价。

赋权理论是关于获得控制权、获得资源和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理论,还涉及解决问题和决策制定等内容。付倩倩等研究者基于赋权评价方法,尝试构建了幼儿园教育质量自我评估模型。教师、园长、专业评估者等采用“任务、盘点和规划未来”的赋权评价三步法进行评价。

舒尔曼教师教育思想提出了“为了专业的教育”“以领域教学知识为核心”“桥梁意识”“专业促进档案袋”等观点,为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有效的专业助力。

记者:幼儿园教师评价工具的研制是教师评价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教师评价的客观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哪些是适合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工具?

吴琼:近5年,研究者主要采用德尔菲专家评定法,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同时注重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与验证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价工具的检验。从评价内容来看,研制的幼儿园教师评价工具包括教师综合素养的评价和教师专业素养的评价。

综合素养的评价主要是将幼儿园教师的知识、情感、能力等各个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测评,同时关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评价。例如,李欢欢等根据SOLO深度学习分类系统评价理论模型层级,编制评估工具。该工具体现了个体适应性和回归人本的特点,弥补了以往仅以工具取向为唯一目的所引发的评估偏误。刘畅等研究者研制优秀幼儿园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教育观念占有绝对比例,二级指标教师态度是首要标准,三级指标师幼互动中体现优秀,以此突出其评价独特性。

专业素养的评价主要围绕幼儿园教师某一方面能力进行测评,具体包括教学能力、支持能力、评价能力等。例如,鲍钰清等以“预设性事件、生成性事件、管理事件”3个维度为核心构建了幼儿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评价指标体系。孙蔷蔷建构了由“理解学习方式、支持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品质”3个能力结构和“获取、同化、适应、表现和达成”4级水平指标组成的幼儿园教师“幼儿学习研究与支持”能力测评工具,具有诊断、激励和引导功能。霍力岩等从“理解发展性评价”“实施发展性评价”“运用评价结果”3个基本维度出发,构建了幼儿园教师“发展性评价能力”评价标准。

记者:幼儿园教师评价改革是一个持续不断探索的过程。未来幼儿园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向如何?

吴琼:研究者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的幼儿园教师评价体系展望。主要为四方面:强化教师评价的改进发展导向、创新师德师风评价的指标与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评价、增强教师评价结果的反馈。

发展性评价理念应当成为引领幼儿园教师评价的核心理念,从以奖惩为主的“对教师的评价”转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为教师的评价”,重视教师的发展过程,鼓励教师“对自己进行评价”,强调内在主体需求的升华。

师德师风已经成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因此需要关注“教师道德示范力”的养成,并制定相关标准。师德师风评价应关注全体幼儿的兴趣发展、身体发展、合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等指标,在家长调查、教师互评、教师反思的同时,重视通过不少于半日的连续自然观察等方式,全面、客观、真实地了解幼儿园教师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的成效。

教师评价活动应对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保持敏感,加强教师评价方法的综合化运用,提高数据收集的全面性和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体现评价技术的智能化特征。幼儿园应建立并执行合理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制度,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准确诊断教师的工作与发展需求,并针对教师需求进行资源供给和分配,切实促进教师的教学实践改善和专业能力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