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6月6日 星期

综合施策,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度


新闻回顾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多发。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有效提升青少年幸福感,是助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实际情况中,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学校课业任务重,挤占了体育课、体育运动的时间;有的学校担心运动出事,体育运动的安排流于形式;一些家庭给孩子安排了大量课外班,忽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体育锻炼是学业之基

□李 平

近年来,体育之于教育的重要性早已不言而明。“双减负”“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运动时间”等,也在不断唤醒家长们的体育意识。

但在实践中,青少年体育运动参与情况并不理想。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委托运动医学研究所开展全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与干预项目,结果显示具有理想体育锻炼水平(每天运动时间大于等于60分钟)的人群比例仅为10.94%。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少家长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体育与学业对立起来。他们虽然嘴上说着“体育重要”,但在升学的压力下,总会让体育运动“靠边站”,为“刷题”让路。事实上,体育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体育锻炼乃学业之基。家长要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国对新时代人才要求的标准;若能根据孩子的生理、心理、年龄等特点,让孩子从小热爱体育运动,这不仅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也能促进德育、智育发展,孩子的修养、素质、品行等都能得到提升,可谓让孩子终身受益。

去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全面提升了小学及初中体育课权重。义务教育各年级均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远远超过外语(6%~8%)和理化生、科学(8%~10%),是在语文、数学之外的学时最多的一门学科。然而,体育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增强运动意识,掌握一些运动技能。仅仅依靠学校里的几节体育课或是有限的体育运动,尚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很大程度上,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好坏,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充足的体育锻炼时间,而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和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撑。

体育运动比人们想象中的更为重要,我们务必要坚定摆正体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位置。只有当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乃至社会层面都达成共识,并能各尽全力去维护和保证共识的落地,才能真正让青少年的体育运动不再流于形式。

别让“应试体育”扼杀学生兴趣

□陆玄同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强的内生动力。热衷于体育运动的孩子,往往更积极、更阳光。越是学习压力大的时候,越是需要恰当的体育运动来调节紧张的神经。或者说,积极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孩子走出情绪低落期,或者促使他们形成更加积极稳健的心理状态。

只有让孩子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效果成正比。无论是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提出“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等要求,还是把体育纳入中高考等,其实质还是想通过加大重视力度,来改变当前中小学生因体育运动难以保质保量而体质堪忧的现状。

但现实中,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已然异化为“应试体育”,偏离了初衷,导致很多学生对体育课及体育运动提不起兴趣。实际执行中,囿于体育项目的庞杂、体育教师的缺乏、体育教学方式的单调,体育成了“应试题”。学生忙于应付考试而忽略了体育本身带来的乐趣。在此过程中,有些学生对真正喜欢的体育项目也变得没那么感兴趣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也一样。虽然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相应地,“应试体育”如若大行其道,那实在不是学生之幸。

让学生“爱上体育”而不是“爱上体育考试”,要保证学生都有时间动起来、愿意动起来;别把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指标,或许可以建立更多更横向的考核机制,更多地从学生的健康水平、运动习惯、运动素质发展等方面去考量。

把体育运动及时间还给学生

□郑建钢

四川资阳那位90多岁的中学退休体育教师黄廷镶曾经上过热搜,就因为他说过那些很霸气的话:“没有任何老师、任何领导敢占我的体育课!”“体育课耽误了要用文化课来补!”

的确,只有当体育课挺起了“腰板”,得到了校领导、师生、家长们的普遍认同,刚性开设也才能成为常态,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和身体素质,强化体育精神和体育品质,让体育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主课”,真正做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目前,体育教学改革正深入推进,有关部门不断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通过强有力的“指挥棒”评价体系,让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体育课强起来,“把体育运动及时间交还给学生”从而有了更多可能。

“双减”背景下,学校只要有心,总能因势利导,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比如宁波市镇海区在“双减”政策落地之时,就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根本,抓牢体育课堂主阵地,打造丰富多彩的体育社团,给予学生充分的回归操场、尽情锻炼的时光。宁波市镇海区澥浦初级中学率先落地学生每天都上一节体育课,加上周六校园资源向学生开放,学生一周拥有6节体育课,而学生每天在校体育运动时间都在1.5小时以上。

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踊跃参与有益有趣的体育运动上,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改变学生精神面貌,有效排解因为学业负担过重所带来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能够引导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培养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激发创新精神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