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师者而言,个人的名利与站好讲台、为国家育栋梁相比,都是小事。
□程振伟
5月26日,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颁发。其中,唯一一个“科技功臣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教授赵东元。这一奖项是对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励,含金量很高。在此前召开的媒体发布会上却出现了有趣的一幕,赵东元刚介绍完自己的研究后,就一路小跑离开了。原来他是要赶回学校给本科生上课。
赵东元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可谓至高无上的荣誉。他也是一位被网友称为“布袋院士”的教授。在202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后,他把证书往布袋子里一装,第二天一大早就出现在本科生课堂上,忙着讲普通化学。给学生上课、培养好人才,在赵东元的心中是何等地位,从这个小细节中可见一斑。
院士给本科生讲课,而且是实打实地上课,殊为不易,极为难得,令人敬仰。之前媒体报道,武汉大学6位院士为本科生上测绘学概论课,在网络上一度引起轰动。而赵东元给本科生上普通化学课已坚持20年,几乎不请假。他甚至在开完新闻发布会后匆忙赶回学校,因为“怕迟到”。这背后是对教学的虔诚。于师者而言,个人的名利与站好讲台、为国家育栋梁相比,都是小事。这一点应该成为教育界的常识。
大学有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定位,而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第一使命。然而,长久以来,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只看科研成果,不管教书育人”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教育部屡屡强调,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本科教学不能将就,人才培养不应被打折,而所幸有赵东元等人做出了榜样,淡泊名利,“把教学放在第一位”。
大学里除了要有赵东元这样德高望重的人“为教学立丰碑”,还要有硬核的政策为教学培养人才护航。如今国家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放到学科建设中来,要求教师更应立足讲台,夯实内功,而不是一味着眼于“做课题发论文”。其实,就连长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的赵东元和武大6位院士,也有不得已的动因:无论是普通化学还是测绘学概论都是大学冷门专业课,院士亲自上课,能激发更多的人投身这些大学里的冷门专业。院士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在培养后备梯队人才。他们如此看重为本科生上课,也是为学科建设“计深远”。
当然,希望高校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破“五唯”,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引导教师把上好课、培养好人才视为至高无上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