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通过3至5年努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浪潮,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目标要求,中小学科学教育无疑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作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的出台无疑是场及时雨。
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强化实验考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从课程教材到实验教学,从中高考内容改革到科学教育各种条件保障,一系列的顶层设计,既强调在“实”字上下功夫,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也着重在“宽”字上做文章,强化用好社会大课堂,同时还在“同”字上找突破,要求做好相关改革衔接。
可以预见,《意见》的出台对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影响将会是巨大的。但可能因为习惯了在“应试”的语境下去思考问题,容易将科学教育简单理解成另一种新的奥数培训,担心会将“双减”好不容易减下去的负担,再重新加回来。进而还有人对其公平性提出质疑,担心在具体落实中变味,甚至演变为权力或金钱的游戏,成为升学考试新的加分捷径。
应该说,这样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好比将足球纳入中高考并不能提高国足水平,科学教育也要避免落入新瓶装旧酒的窠臼。科学课程怎样设置才更为科学?不同地方实际发展情况不同,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如何配足配齐科学教育硬件和师资力量?有了教学硬件,有了师资力量,科学教育如何去实施?这些都需要大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在我看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更重要的在于培养科学家精神,就是要通过科学教育让中小学生习惯于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科学教育要保护好孩子们的好奇心和科学热情,鼓励质疑,提倡独立思考。让每个孩子都能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问题,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且坚持下去,大概就是评价科学教育成功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