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5月26日 星期

打通“堵点” 多轮驱动
景宁幼小科学衔接蹚出新路

□本报记者 朱郑远 通讯员 刘清华

一年级教室里黑板高度降低了、户外公共空间加入滑梯和大型攀爬设备……走进景宁县民族小学,这里低段年级的班级环境越来越像幼儿园。而这正是景宁县各小学推广入学适应教育中采取的典型做法之一。

近年来,为推动科学的幼小衔接理念扎实落地,景宁县从环境创设、课程开发、教师教研入手,定向“狙击”衔接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幼小科学衔接之路。

聚焦环境互联,让幼小自然衔接

“改造之后,户外运动区受到低年级学生的热捧,使用频率很高。”景宁县民族小学副校长杨英平告诉记者,这是《景宁畲族自治县关于推进浙江省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中推广入学适应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策略。

记者了解到,景宁县成为省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后,成立了幼小科学衔接实验区领导机构、教研大组和5个幼小衔接共同体,整合各方力量建立“一盘棋”的管理机制,并起草出台《实施方案》,规划区域推进的目标任务和举措进程。

除了注重在小学进行“幼儿园化”改造,《实施方案》还提出要在幼儿园中模拟小学学习和生活的“软着陆”。近日,景宁县第二实验小学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他们是景宁县实验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这是该幼儿园的品牌活动——“我是预备小学生”,大班的幼儿走进小学,全面直观地了解小学生活。

如今景宁县城区每所幼儿园都有各具特色的入学准备活动:景宁县民族幼儿园有奇妙夜活动,注重培养幼儿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景宁县中心幼儿园每日推出视频小游戏,将幼小衔接游戏化,鼓励家长参与……

“其实一些生活方面的幼小衔接,从孩子一入园时就启动了,比如学会叠被子、整理物品等,入学准备贯穿幼儿园三年保育全过程。”景宁县幼儿教育教研员任娟美介绍,县内各个幼儿园还注重调整作息时间,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节奏。

丰富课程内容,打造衔接课程体系

“今天我们玩一个新的游戏,叫‘我说你做’。第一关:说一条指令,你做动作。”景宁县民族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林金玲正带着一年级学生做口语交际练习。

“这是小学入学适应‘九月课程’中的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参照了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效果十分不错。”林金玲说,自从学校推广“九月课程”后,教师对一年级新生普遍出现的问题有了更科学的认知,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

“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课程衔接和幼儿能力衔接,难点在于两个学段学习内容与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省特级教师、县教育研训中心幼小衔接项目负责人柳敏敏告诉记者。对此,景宁将幼升小亟须适应的内容作精心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幼儿园入学准备“六月课程”和小学入学适应“九月课程”。课程涉及身心、学习、社会、生活四大领域的准备与适应。

柳敏敏介绍,“九月课程”适度参考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拉近幼儿与教师的距离,起到“增缓冲”的作用;而“六月课程”则让幼儿提前做好身心、学习等方面的准备工作,能起到“降坡度”的作用。这“一增一降”,让幼小衔接更加顺畅。

为了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支持并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景宁县教育局还统筹各方力量,精心设计了幼小科学衔接公益直播讲坛系列课程,涉及“搭一座衔接桥”“小学的模样”“阅读与成长”“数学与思维”等主题,通过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线上答疑等方式,开展各类公益讲坛12场,惠及5000余人。

此外,景宁县还引导幼儿园、小学分别制作幼儿园入学准备实施方案及操作指引,小学入学适应实施方案及操作指引、科学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教学宝典”,为家长提供详细指引。

双向奔赴增了解,探索联合教研新样态

一大早,景宁县中心幼儿园10余位教师走进景宁县第一实验小学,参与一个班级整个上午的教学活动。下午,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则来到县中心幼儿园学习。

听课学习后,景宁县中心幼儿园教师高玲发现,幼儿园更注重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更尊重幼儿的心理需求,但容易带有主观性;小学更客观,但可能会忽略个体差异。

这不是个例,景宁正在通过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师师结对”、联合教研等活动,搭建起幼小衔接的“沟通桥”。

景宁县民族小学和景宁县民族幼儿园的“幼小教师角色互换”体验日活动中,幼小两个学段的班主任教师一一结对,他们还走进对方的课堂或活动室。例如,民族小学数学教师叶丽华主动来到民族幼儿园,尝试执教大班教学活动“一起来分类”,借助整理房间、图形分类、算式分类等活动,让幼儿们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幼小衔接共同体中,双方的交流不只停留在教研层面。得益于丰富多样的体验活动,双方教师可以慢慢发现不同学段的真正差异。”叶丽华表示。

“幼小衔接不是一个孤立命题,不是简单搞几个活动、开设几门特色课程就可以了,它应该是一种载体,一种体系化、工具化、常态化的认知和渗透。”景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叶有东表示,下一步景宁将会不断完善幼小科学衔接机制,尊重儿童发展特点,集中破解衔接难点,形成全域、全程、全人的全景式衔接模式,为幼儿的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