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魏雄鹰
202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各地中小学掀起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热潮。最近在DeepSeek的推动下,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特别火热。但是,在当前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中,没有独立的人工智能课程设置,学校也没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师资配备,如何真正落实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是一项比较大的挑战。
人工智能教育教什么?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其中独立设置了信息科技课程。教育部同时还颁布了《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信息科技课标),其中人工智能技术三大基石(数据、算法、算力)中的数据、算法属于信息科技课程的两大逻辑主线,贯穿于义务教育一至九年级信息科技课程中。开齐、开足、开好信息科技课程就等于为学习人工智能打下很好的基础。将高中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七选三科目,实际上已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高考。这一举措有力地推动了浙江数字人才的快速发展,助推教育强省建设。
因此,将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融入信息科技课程,实现全体学生共同接受人工智能教育,是一条最有效的途径。我省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义务教育阶段,我省从2000年开始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算法与程序设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智能机器人等与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学习内容一直是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2022年信息科技课标颁布后,我省研发了一至九年级全学段信息科技新教材与教师教学指南,设计了各年级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内容。这也可以作为目前学校组织人工智能教育活动的参考。
未来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当前,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继续加大信息科技课程实施力度,更好地融合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同时,强化人工智能专题教育于多模态活动课程中。在拓展性课程、选修课、社团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培养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第二,要系统设计适合浙江特点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研制大中小学一体化人工智能课程标准(或人工智能教育纲要),开发契合国家战略发展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和配套资源。目前,我省虽然已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中融合了人工智能通识内容,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迭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特色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结合高等学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要求,全面而科学地设计大中小学各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形成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比如,在小学低段,可以让学生感知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机器人等各类人工智能应用;在小学中段可以让学生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习(如智能处理图片、文生图等),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到小学高段,就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展无人机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用大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等人工智能技术专题学习,从而为初、高中实施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学习打下基础。
第三,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省目前已形成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信息科技师资队伍,今后要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形势和人工智能教育要求,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培训,逐步打造出一支胜任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能真正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