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星期

走读唐诗之路 品味诗词文化
嵊州市逸夫小学开发“浙东唐诗之路”研学课程

编者按:传承文化基因,筑牢育人根基,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中小学校更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主阵地。本报今起推出“语言文字一校一特色”系列报道,展现浙江省中小学校通过课程渗透、文化浸润及师生示范,培育学生语言素养,辐射家庭社会,助力文化强省建设的所思所行。

□本报记者 邹红宇

“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日前,在嵊州市逸夫小学浙东唐诗之路纪念碑前,三(4)班学生金雨霏吟诵着杜甫的《壮游》一诗,并绘声绘色地介绍自己对当地唐诗文化的了解。去年秋天,她和全年级的师生一起来到剡溪口,参与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浙东唐诗之路研学活动。

嵊州是浙东唐诗之路的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源。近10年来,学校以走读浙东唐诗之路为载体,让学生在行走中欣赏山水之美、人文之丰,在真实丰富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挖掘唐诗之路文化资源

谈起“浙东唐诗之路”语言文字特色研学课程的起源,校长李伟芳坦言,灵感来自学校在开展春秋游活动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一开始,学校只是想改变春秋游“只游不学”的情况,于是在2015年提出要带着任务游嵊州。更重要的是,怎样给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文字运用环境?如何在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带着这些问题,学校开始从浙东唐诗之路中寻找答案。

从钱塘江出发,经绍兴,自镜湖沿着曹娥江、剡溪溯流而上,经新昌石城、沃洲、天姥,最后抵达台州天台山,这是一条充满诗意的路线。李白、杜甫、白居易、贺知章等400多位唐代诗人曾陆续在这里留下1500多首经典诗歌,共同成就了浙东唐诗之路。发掘和弘扬浙东唐诗之路的教育价值,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研学内容,还可以用经典诗文的真善美来润泽学生的生命力。为此,时任校长马东贤和李伟芳一起,联合各学科教研组组长,邀请了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研员莫国夫参与指导,共同编写《走读唐诗之路》研学读本。

教师团队从自然景点、典故(传说)、诗词等3个维度着手,对浙东唐诗之路进行全面梳理。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萧山、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等6个研学点,选择了“早发渔浦潭”“且度耶溪水”“镜湖水如月”“兰亭一场醉”“笑读曹娥碑”“再向东山行”“送我至剡溪”“寂寂金庭观”“东南眉目秀”“辞君向天姥”“绝胜天台山”等11个景点来策划研学主题。《走读唐诗之路》研学读本就依据6地11景点系列编写,分为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有了教材之后,学校的研学课程就更加系统,学生们也对浙东唐诗之路也有了更完整的认识。”李伟芳说。

打造有诗意的研学课程

“同学们,自主浏览、查询了唐代诗人刘言史的生平资料和相关地图,你能来说说《右军墨池》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思吗?”在组织学生前往金庭观景区开展研学活动之前,教导主任姚玉芳给四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行前班会课。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诵读并赏析了《右军墨池》《王右军宅》《题金庭观》等诗词,探寻了金庭观的由来,还设计了出行方案,为研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当天,学生们自发组成书法、水圳、采访、故事等研学小组,一边游览一边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书法组学生跟着当地金庭镇中心小学的书法课教师一同欣赏书画作品、研习书法技巧,还与该校学生同台竞技;水圳组学生在王羲之第56代世孙王剑钧的带领下,沿着石子小路参观了华堂水圳;采访组学生绘制出金庭观的参观路线图,组队采访了王羲之后人;故事组学生来到灵鹅村和华堂村,聆听当地村民讲述一个个饶有趣味的故事……姚玉芳透露,活动结束后,学生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呈现研学成果:有的以速写形式记录金庭观的风物,有的用黑白线条展现王羲之勤学苦练的场景,有的用泥巴捏出华堂水圳的模型,有的把研学见闻写成了作文。

浙东唐诗之路的研学之旅强调项目化学习和多学科融合,为此,每次研学活动开展前,相关负责教师都会提前去景区踩点,因地制宜设计研学任务单,备好行前班会课,让学生带着任务去研学。在具体的研学实践中,教师会根据目的地的实际情况,从目标、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四方面着手制订研学方案,强调学生参与、自主分组探索,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用古诗词润泽学生心灵

“学生学习和诵读古诗文,是一种文学积累,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生活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潜移默化中促成人格的全面发展。”李伟芳说,浙东唐诗之路上的诗词和历史文化就像一颗颗珍珠,而学校打造的研学课程就是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并且用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法把经典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研学之旅促进了课程从“知识至上”到“人的生活”的教育价值观重塑,推动学生走向生活,实现真实学习、深度学习。与语文学科古诗文的背诵学习不同,“浙东唐诗之路”语言文字特色研学课程主要通过行走诗路、感悟诗歌、品赏典故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词大意,感受山水与诗文的互映,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站在逸少桥上望向岸边的柳树,我不禁想到了贺知章的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参观完位于剡溪口的艇湖城市公园后,六(4)班学生周柯妘在作文中写道。她表示,研学的过程让自己更能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激励自己坚持用文字记录每次出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原来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等都来过我们嵊州!”“第一次知道成语‘东山再起’中的‘东山’就在家乡附近。”“王羲之晚年居然就在金庭观隐居。”……在研学中,学生们深受触动,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更让李伟芳感到欣喜的是,在合作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接下来,学校将进一步推动‘浙东唐诗之路’研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深度融合,让经典诗文真正成为学生终身践行的文化基因。”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