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前些年一些学校的校长陪餐,到当下推行的平等融洽的师生同餐制度,都是不折不扣的多赢之举。
□邓海建
新学期伊始,浙江中小学的食堂里有了新变化。今年1月1日起,《浙江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提出“每餐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和班级负责老师与学生同标准共同用餐”,告别了学生吃“大锅菜”、教师吃“小锅菜”的惯例。学生家长认为,过去师生分开吃,担心学校会区别对待,如今同餐同食、同质同享,做家长的更放心。
小食堂,大文章。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办学校是从学校饭厅办起的。守护好中小学生“舌尖上的安全”,让学生在学校食堂吃饱吃好,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关键小事,也是关乎育人的大事。
育人无边界,成长无止境。当下,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些目标实现的前提都聚焦或仰赖于“教育的细节”,比如把中小学食堂尽量办得尽“膳”尽美。同餐同食、同质同享——虽说饮食本就“众口难调”,但在这同一锅饭菜里,师生更多的还是吃出了安全与平等、对话与融洽。
师生同餐,关键在“同”。对于校园餐食安全来说,这无疑是情理之中的“最优解”。一方面,解决了监管盲区的问题。师生同餐模式类似风险共担,让师生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利益共同体,可以让教师主动参与食堂的食品安全监督,杜绝部分食堂运营商“看人下菜碟”。另一方面,提升了校园餐饮的信任度。此前,“鼠头鸭脖”之类的食堂事件,引发了家长与学校之间的信任危机。而如今的师生同餐制度,以透明度换取信任度,有利于提升公众对学校的信任,并能进一步促进家校共育。
当然,师生同餐不只是让家长心安。学校食堂是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生活育人的重要处所。教师成了学生的“饭搭子”,不仅可以借机了解学生的饮食习惯、学习状态、精神面貌等,还可以在面对面、心贴心的“摸底”互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习惯,构建宽松自然的双向交流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的良师,也是学生生活中的益友。师生同餐,有助于学生从小学会与成年人平等交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自信心和健全人格。
吃饭,终究是头等大事。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中就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每餐均应当有学校相关负责人与学生共同用餐。其实在此次立法之前,浙江已有不少学校在探索试行“一锅菜”、师生同餐。比如杭州市东城外国语实验学校,自2022年建校以来就没设置过教师餐厅,一直实行师生同餐制;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教育集团实行师生同餐制已有6个年头,除班主任陪餐外,每校区每天还有干部陪餐、家长陪餐……从前些年的校长陪餐,到当下的师生同餐,蜻蜓点水的试餐正在转变为一年四季的同餐——“大锅菜”“小锅菜”,最后变成了“一锅菜”,这是不折不扣的多赢之举。
同享“食”光,“餐”与陪伴。平等融洽的师生同餐制度,值得更多学校起而行之、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