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芝英小学 黄徐君
上学期末,许多TikTok外国用户涌入小红书。美国教师同行发布的“美国小学教师的一天”“美国高中生的一天”等视频吸引了我的注意。
点开视频,映入眼帘的是可以赤脚踩在上面的地毯、五彩斑斓贴满学生作品的墙面、温馨而有创意的教室功能分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摆放的半圆形课桌、写满课堂规则和思维提示的大字表格……这些视频中的美国教室充满生机。
在与美国教师的深入交流中,我逐渐发现,美国的教室布置并非随意的装饰,而是基于教学理念和深思熟虑: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智慧黑板+黑板报”固定组合,美国教室的墙面不是展示墙,而是学习场,更像动态生长的知识森林,冲击着视觉神经,跳动着思维火花。
在美国教师艾米丽分享的照片里,我看到墙面上既有展示解题过程的“思维路径图”,也有用不同颜色批注的草稿纸陈列,甚至还有学生用便利贴记录的“失败实验启示录”。
例如在数学区,墙面被划分成“猜想验证区”“错误分析区”和“创意解法展示区”3个板块,学生用磁贴将自己的解题步骤分阶段展示,教师用不同颜色标注思维亮点,学习设计充满了过程的可视化。学习成了可触摸、可追溯的成长轨迹,而不再是藏在作业本里的秘密。
美国教室的桌椅会“跳舞”,颠覆了我对“教室标配”的认知。在艾米丽的视频日志里,教室桌椅如同被施了魔法的积木:晨读时围成温馨的读书角,数学课变成6个协作岛,戏剧课又神奇地转化为环形剧场。桌椅的不同组合摆放使学习空间充满弹性,而它的底层逻辑是“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波士顿某小学的教室功能分区。在阅读角,鹅卵石造型的懒人沙发旁,挂着学生自制的“好书漂流卡”,木质书架上分类标注着“让我笑出声”“想分享给朋友”“读三遍还想读”等个性化标签;科学区摆放的自制天气观测仪尽管看上去不太靠谱,但散发着学生天真可爱的求知欲,而一副用便利贴组成的食物链图谱,让我感觉到学习的缤纷色彩和呼吸温度。
此外,教室里还有严谨的数学区、有趣的手工制作区等功能分区。
反观国内,近几年跨学科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在教育领域被大量宣传,但秧田式的桌椅摆放依旧没有改变。如何让学习现场与教育理念相匹配?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思考。
一、让四面墙活起来
以前我总觉得教室墙面就是挂黑板的地方,现在我想让每面墙都变成会教书的“小老师”,做法如下。
主墙变学习地图:黑板旁边装上磁性白板,把每节课的重点做成彩色磁贴。比如学《西游记》时,左边贴人物关系图,右边贴学生们画的取经路线。下课也不擦掉,让知识像拼图一样慢慢累积。
后墙改成果展板:把固定黑板换成能移动的展板。上周学生研究了“校园植物”,我就让他们把观察记录、树叶标本都钉上去;下周要学数学测量,这里又会变成“身高密码”主题墙。
侧墙开心情驿站:准备几个软木板,挂上“今日小确幸”“我的疑问泡泡”两个布袋。早上学生们进教室时,可以往里面投小纸条。周五班会我们就打开布袋,一起解决那些有趣的问题。
二、桌椅摆出新花样
看到美国教室里灵活多变的桌椅摆放,我也偷偷量了教室尺寸,画了好几张设计图,将桌椅组合为多种模式。
晨读模式:把6张桌子拼成一朵花,全班18张桌子就是3朵花。花心铺上蓝色地毯,形成“读书湖”,学生们可以利用坐垫围坐一圈,让晨光洒在书本上,开启晨读模式。
分组模式:桌子3张一组,全班形成6个小岛,每个岛配一块小白板,用于小组学习时的讨论和展示。上学期有一节数学课学分数,第3小组把桌子拼成披萨形状,还用彩纸做了一份“分数披萨”。
个别辅导:在教室角落支起折叠桌,摆上两把彩色小椅子。教师给学生个别讲题时,再也不用弯腰凑在课桌旁。
三、教室变探索基地
最让我得意的是书架后面的“秘密基地”,柜子挡板放下秒变手工台,抽屉里藏着象棋盘、科学观察盒。学生们发现这些机关时,他们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
以前我总觉得教室就是上课的地方,现在我想让每个角落都充满探究的味道。
读书角大改造:淘汰旧书柜,换成富有设计感的矮书架。按“哈哈大笑”“神奇冒险”“温暖故事”分类摆书,再放几个学生们带来的卡通坐垫。
灵感驿站:后门边挂3个玻璃罐,分别装着“数学小问号”“汉字小迷宫”“成长小烦恼”不同主题的字条。每天放学前,值日生会整理这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其中有些我们会在下周当堂解决,或设计成好玩的学习游戏。
创意展示墙:教室外面的走廊墙也要利用起来,贴上可擦写膜,谁有突发的灵感都能直接在上面涂涂画画。有一次课间,我看见几个学生画了一个“未来教室”,有会飞的桌椅、能结知识果子的树,看得我直乐。
四、让环境成为第三位教师
紧张的期末复习阶段,我和学生们商量了教室改造计划。我们的“空间魔法”计划将在新学期启动。
把笨重的讲台换成带滑轮的移动工具站;给四面墙穿上磁吸白板的新衣,学生们的创作哪怕是涂改过的草稿都是墙面的勋章;图书角已经腾出位置,等着安放学生们从家里带来的卡通坐垫。
后门的“灵感驿站”是最让我期待的。我想象着,当春风吹动3个玻璃罐上叮当作响的“知识风铃”,或许会惊醒某个沉睡的奇思妙想。
一位美国教师告诉我:“环境是教室里的第三位教师。”我仿佛看见阳光从窗外照进教室,在地毯上投下桌椅和学生的影子,墙面上的思维导图正在蓬勃生长,学生们被图书角的云朵灯温柔地包裹……
上学期我们已经做了几个小项目,如“我当出卷教师的一天”和“我当阅卷教师的一天”,小组讨论时的草稿和学生已完成的试卷成品,还有“考生”和“阅卷教师”热火朝天交流的照片,静静地躺在我的手机里。
新学期开始后,教室将成为我的“助教”,它将用会说话的墙面教学生勇敢展示,用会变形的桌椅教他们灵活思考,用充满创意的角落教他们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