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银
假日的阳光洒在正在举办公共艺术装置展的现场,作品用铁管、铁板、渔网、绳子、饮料瓶等废旧材料制成,表现海草、珊瑚、水母等意象。玻璃瓶中的镭射纸在落日的余晖下,折射出如梦似幻的光影效果。
抵达这个现场的学生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在一件件作品前驻足,目光中闪烁着好奇与惊叹。策划团队还在现场讲解设计理念和创作故事,艺术的神秘面纱在学生们的眼中缓缓揭开。我听到一个一个心灵被轻轻打开的声音。
“今天收获很大,完全改变我对艺术的理解,原来普通的材料可以这样用来表达自己的思考。”
“任何一种材料都有价值,但需要有创造力的人赋予它。”
“我很羡慕创作者们的那种投入的状态,开心而自在。”
……
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艺术只有在现场才能被看见,被感知。”领队的美术教师在我耳边轻声说道,“美术组已经开始策划新学期在校园中发起装置艺术创作。”
我不禁感慨,这半天的假期游学竟然能有这么大的收获。
我顺着她的视线,仿佛透过作品看到更深层的东西——有价值的学习无疑是一场新鲜而充满惊喜的旅程。
这半天的几个小时,学生们没有做成一张试卷,是不是浪费呢?不,他们的灵魂得到了滋养。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与意义的探索。它让每一个个体悄然改变,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对他人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生们盼望的寒假到底是学期的延续,还是一段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时光?这并非一个新话题。
假期往往被描述成在课业上“弯道超车”的最佳时机。许多学生的假期尚未开始,假期计划已经被补课清单排得密不透风。假期是应试标准主导下一个单调的、无想象力的故事。家长感觉自己被掏空,学生更觉得压力山大,疲惫不堪,毫无自由,几乎窒息。
在无底线的教育内卷背景下,如何选择与安排学生的假期生活,考验着我们对生命的真实态度。
“假日”应该是“庆祝”“闲暇”甚至“躺平”的同义词,是硬质时间包裹下学生所需的柔软缓冲期,也是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个疗愈的关键期,是对生命个体睡眠、饮食、游戏、探索、沟通、自我证明等基本需求的一种尊重。
每一个灵魂都需要不断地通过调适获得完整,而对学生假期时间的侵占就是一种失序。因良好规划而得到深度满足的身心,将会以主动灵动、积极饱满的状态迎接满园的春色。
假期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纯学科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回顾、剖析并实现自身的成长,并且与更丰富的世界发生联结。因此,假期采用何种节奏与方向显然比学什么更重要。
寒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如果学生无法摆脱知识的束缚,无法向世界敞开胸怀,无法投身于热烈的生活,无法随心所欲地体验,那么,所谓“主动学习”的能力终将被搁置,更遑论在新的学习阶段“爱上学习”。
我为及时捕捉并获取社会美育资源的学校美术组点赞,为收到通知后自愿带孩子前来观展的家长们点赞,他们通过了“相信孩子”的能力考验,成为学习意义和学生心灵的塑造者。
(作者为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