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

校园招聘“三严禁”,释放了什么信号


新闻回顾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其具体内容为: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这一规定引起广泛共鸣。

“三严禁”是对就业市场乱象的有力回击

□李 平

教育部针对校园招聘发布的“三严禁”政策,将极大缓解广大应届毕业生的焦虑情绪。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用人单位设置的种种隐形壁垒,尤其是学历歧视愈演愈烈,在一些用人单位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的名校学历偏好面前,大量非名校毕业生第一时间被筛选掉。如此“一刀切”的人才评判标准,不仅对求职学生的个人职业发展以及就业环境有着多方面的危害,而且会加剧教育内卷,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与发展。

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当下,教育部此项政策的发布,是对就业市场乱象的有力回击,同时也引导高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让求职学生更加顺利地走向职场。

值得注意的是,抹掉招聘要求上的歧视性表述容易,打破人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却殊为不易。此次教育部的政策旗帜鲜明地反对就业歧视,可谓指明了方向。而杜绝种种隐形的就业歧视、保障就业公平、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各高校要主动作为,不仅要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科专业的动态调整与优化,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布局新兴学科专业,及时调整那些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不妨打通与对口行业的对接渠道,帮助更多学生到优质企业实习、就业,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

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打着企业用工自主权的旗号,设置种种不科学、不合理的就业限制,看上去提高了效率,实则不利于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事实上,从近几年互联网企业面向全球招贤纳士的势头来看,多元化的背景和技能组合成为招聘趋势,特别是对于拥有特殊才能或在特定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候选人,企业会放宽学历要求。期待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做出改变,在用人时摒弃“唯名校”倾向,综合考虑求职学生的学历背景、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拘一格选用适合用人岗位的人才。

校园招聘“三严禁”,落地落实是关键

□夏熊飞

2025届高校毕业生已经进入求职就业的关键时期,下半年的秋招和来年的春招效果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质与量。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教育部发文为毕业生们就业创业保驾护航,尤其是明确提出“三严禁”,可谓正当其时。

“三严禁”很有针对性,每一条都直指就业市场中毕业生可能会遇到的难题,必然会进一步优化就业环境。然而,好政策要取得好效果,关键在于实践层面的贯彻执行和落地落实。从长远看,要不断营造更加公平、平等、包容的招聘环境,破除学历、名校崇拜,消弭性别、地域歧视等,让每名求职者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从短期来看,一方面,要加强“三严禁”规定的宣传力度,给招聘单位提前打好预防针;另一方面,要有相应监督机制来确保规定的落实,如教育、人社部门可采取随机抽查方式,对比用人单位招录人员与接收简历的情况来确定是否有违反“三严禁”的情形。对违反“三严禁”的招聘单位,给予有效惩戒并广而告之,以此来形成警示效应。

“三严禁”落实得好不好,广大毕业生感受最直接,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要加大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尤其是要增强其维权意识,并畅通举报、维权渠道,让广大毕业生在遭遇就业歧视或遭受虚假招聘信息危害时,敢于、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让毕业生当好监督员,将对用人单位形成一种“倒逼的力量”。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关乎年轻人的成长成才,也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无论是落实“三严禁”的规定,还是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全社会都应形成合力、积极作为,助力他们行稳致远、人生出彩。

破除学历歧视 还需打好“组合拳”

□郑建钢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如此庞大的毕业生人数,大学生就业压力有增无减。部分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用人单位为了提高招聘效率,诸般设卡,在校园招聘过程中,频频出现限定名校、学历歧视等行为,导致人才“高消费”,许多应届高校毕业生被企业“未审先拒”。

此前,教育部等发布通知,明确招聘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本单位实习期限等作为限制性条件。此次,教育部再发通知,要求严禁校园招聘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直指“唯名校论”用人导向。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历歧视这一顽疾很难一次性根治。

破除学历歧视,还需打好“组合拳”。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法治规范确保正常的招聘秩序,确保公平正义,由此夯实基础,补齐短板,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高校招聘工作方法。其次,招聘工作要晒在阳光底下,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做到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保证校园招聘公正公平,确保招聘工作规范有序地运行。再次,建立用人单位招聘黑名单制度,对于涉嫌学历歧视甚至发布虚假和欺诈信息的招聘单位,列入黑名单或者警示名单,定期发布警示提醒信息,做好风险管控,以示惩戒。最后,用人单位要破除“重名校”“唯学历”观念,不设门槛,更看重本人各方面的实际能力,任人唯贤,多多选拔有真才实学的高校毕业生为其所用。

此外,一些网友关于“不卡学历如何保证公平”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要消除学历歧视,有必要进一步思考:用人单位和学校在招聘、招生中,除了看学历,还能够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人才的综合能力?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唯分数、唯升学”顽疾、教育功利化倾向严重等问题有没有从根子上破除?因此,要破立并举,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如此才能真正营造良好的选人用人环境,形成教育、人才选拔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