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时代已经来临,“学历社会”行将成为过去。“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别再成为一句口号。
□朱建人
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印发《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其中对学校的体育运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睡眠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国家近来密集发布的政策举措中不难意识到,当下中小学生健康问题堪忧,其中最为关键的学业负担问题似乎“涛声依旧”,情势不容乐观,值得引起广泛重视。
“减轻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口号喊了几十年,为何效果依然不尽如人意?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可谓不严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可谓不努力,广大中小学教师付出的心血不可谓不多,但至今依然收效甚微!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除有些人因利益驱动而刻意强化“内卷”“焦虑”外,窃以为,从根本上说,还是人们在儿童观、学习观上普遍陈旧落后,并且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这样的观念只要得不到改变,即便出台再多的“利好”政策,最后依旧是不了了之。
从儿童观的角度看,我国传统思想观念中存在一些漠视儿童、鄙视儿童的文化因子,把小孩子与幼稚、无知画等号,儿童只是成人的附庸。这样的观念导致成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支配儿童,而无须顾及儿童自我的内心需求。于是,“玉不琢,不成器”,依照成人的意愿来“修理”孩子也就成了传统特色。反思我们今天的诸多教育改革举措,依然是站在成人立场进行设计的。譬如时下一些地方的课后延时管理,更多考量的是孩子家长的需要,而未顾及儿童长时间困坐于教室的感受,如此形“减”实“增”的举措,让学生在校时间达到了史无前例之长。据笔者所知,现在城市里初中学生在校时间普遍在12个小时以上。可叹的是,不少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机械的生活,并默认了这是必须付出的“成长代价”。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饱含着情感写道:“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想法的呢?”事实上,在成人世界里,有太多的人想着要去摘取那些“早熟的果实”,却根本不会意识到那将导致孩子人生心灵的荒芜和灵性的泯灭。如此,以最大的限度去控制孩子的时间和空间,以为了孩子将来的名义而牺牲其当下应该享受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便成了人们普遍认可的行为准则。于是,所谓的“减负”也就失去了基本的社会文化根基。
而从学习观角度来看,从农耕时代传承下来的苦读文化、知识本位观念一直是我国学生的标配。这样的认知表现在当下,就是将拼命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进行海量的刷题以获取满意的应试成绩视作中小学生“应有的样子”。与此相对应的,便是以识记为主要手段的知识本位教育依然作为教育的常态代代相传。尽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施行了20多年,但“背多分”式的学习方式依然充斥于许许多多的校园之中。诚如泰戈尔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被造就成丧失世界并只找到一些信息的人。我们不给孩子们以地球,却去教他们地理;不教他们语言,却去教他们语法。他们渴望的是叙事诗,供给他们的却是编年的史实和日期……儿童的天性以其所有痛苦的力量反抗这些灾难,而最终屈服于惩罚,陷入沉默。”
终身学习时代已经来临,“学历社会”行将成为过去。为什么我们还要死拽着苦读文化不放,让学生筋疲力尽地在狭窄的应试赛道上无休止地奔跑?把现代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告诉给大家,让人们了解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教育变化,让教育评价推动智能时代学习观念、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获得更多自由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自主地去生活、去探究、去创造,有那么难吗?
只要一个家庭中的家长真正明白了这些基本道理,孩子的学习就一定会幸福感满满;只要一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能够真正与时俱进地转变教育观念并勇于实践,这所学校中的学生就一定能健康成长,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