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5分钟2张国家级证书”“22个水奖帮我拿下1.8万元奖学金”……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分享自己拿奖学金、保送研究生的“经验帖”,他们分享的“核心秘诀”就是——付费参加“水赛”。这些门槛低、规则模糊、获奖率高的“水赛”,打着“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旗号,实则以盈利为目的。“水赛”乱象频发,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公正性,引发社会各界深切忧虑。
大学生切勿陷入病态“内卷”
□郑建钢
眼下,不少高校采用综测分数排名作为评优评先、奖助学金发放甚至保研资格的评判依据。正是瞄准了大学生急于“卷综测分数”的心理,各种“水赛”得以大行其道。
此种现象,不一而足。一些学生疲于奔波,参与各项活动,只是希望自己在综测竞争中更有优势;一些学生热衷于在各种学生组织博得各类头衔,打着“服务同学”的旗号,实则是投机取巧,以便更快攒够分数。
大学校园里,为了综测加分,出现如此病态的“内卷”,值得深思。究其原因,还是“唯分数论”和急功近利的意识在作祟。就拿学生付费参赛来说,不是为了积累经验,更不是为了衡量自己的真实水平,只是为了投机取巧得“分”,以领先于他人。而其他没有参加“水赛”的学生,则很有可能因此失去评优评先甚至保研资格,何其不公?
大学生涯比拼的,不应是那些花钱买来的“水赛”证书、费尽心机参与的各项活动,而应是真才实学。毕竟“掺了水”的履历哪怕再辉煌,到了社会上迟早也会露馅。
所谓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人文素质等。大学生只有真正拥有这些素质和能力,才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他们眼里只有病态竞争和实际利益,而不去关注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意义,无视其实际内容,显然对自身的成长、能力的提升百害而无一利,也背离了高校综测评价体系等制度设立的初衷。
大学生切勿陷入“卷综测分数”的旋涡。如若任由这种病态“内卷”之风蔓延,学生在这场名利之争中容易迷失自我,变得功利浮躁,而忽略自我提升和兴趣发展。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钻研精神丢失、创新精神缺失,最终危及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学科竞赛亟需“去伪存真”
□季 萌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高校开展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交流与展示的重要平台,其本质是大学生从事创新实践的一种竞技性检验。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生可以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一些机构通过收费方式举办一批含金量低、获奖率高的“水赛”,吸引学生参赛以获取综测加分。这样的“水赛”不仅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致使测评结果失真,也严重破坏了教育公平,侵蚀污染了校园风气。
“水赛”举办者功利至上、鱼目混珠、扰乱视听,忽视竞赛活动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和公平公正性,让真正有价值的竞赛蒙受不白之冤,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学术不端等风险。
防止“水赛”泛滥,亟需有关各方从根源入手,釜底抽薪,让各类竞赛回归育人初心。一方面,监管部门要通过信息共享、联合执法等方式,切实提升监管效能,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追究“水赛”举办者的责任,对竞赛中出现的违规违法问题严惩不贷,如采取公开警示、警告等,以防止其误导、欺骗社会公众。对不能保证竞赛结果公平公正以及因为各种问题屡被检举而又不能改正的竞赛项目,坚决予以取缔。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审查相关学科竞赛及证书的合规性,并向学生做好预通知,明确哪些活动是被认可的,帮助学生避坑。同时,应适时完善相关评价体系和评价制度,使其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综合素质,从根本上避免学生通过“水赛”等不正当途径获得加分。
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实践能力提升及奠定学术研究基础,而不是单纯转化为一个个“加分项”,以装饰大学生的个人履历。大学生务必擦亮眼睛、抵制诱惑,坚决对“水赛”说不。
补上高校综测评价体系的漏洞
□李 平
一些机构以低门槛、高获奖率为噱头,举办一批含金量低、组织松散的竞赛,吸引学生参赛;参与者只需花几十元报名费,提交简单的作品“走过场”,即可轻松获奖……事实上,学生付费参加“水赛”是“表”,而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才是“里”。只有补上高校综测评价体系的漏洞,才能刹住这股歪风。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面向大学生的一种评价指标,分为德育、智育、体育、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学生综测成绩是不少高校评定奖学金、荣誉称号的重要依据,政策出台的初衷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平心而论,综测评价体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单一以学术成绩评价学生的方式,为学校提供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实践中,综测评价体系的缺陷及漏洞也日渐暴露。比如综测过于强调量化指标,使得一些学生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对可以加分的一些“水证书”“水赛”等趋之若鹜。而一些高校对外部活动缺乏监管,评估标准也很随意、僵化,各类活动、竞赛、荣誉的加分细则复杂且多变,让综测成为不少大学生的一块“心病”。
高校务必审视和完善该制度,明确标准,减少主观性和功利性,让综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工具,让这一“指挥棒”在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事实上,已有高校意识到问题所在,并着手推动综测改革。去年,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就对学生每学年可申请综测认定的学科竞赛项目、论文、发明专利等作出数量限制,规定学生与直系亲属或学历、职称、职务明显高于本人的合作科研成果、竞赛奖项等仅作为参考。
如果任由学生的综合素质被简单量化,势必难以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在标本兼治、补上制度漏洞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坚守自己的兴趣及追求,别被形式主义的加分、“纸面上的优秀”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