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1月5日 星期

加快推动“教联体”建设,学校当积极作为


●作为“教联体”这一体系的“圆心”,学校必须主动担当、创新机制、深化合作,不断拓宽教育的边界。

□谌 涛

近期,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共同颁布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不仅明确了“教联体”的内涵、各主体的职责任务、总体目标,而且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提供了详尽的指导,其现实意义显著。

“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的一种工作方式。在这一背景下,学校作为“教联体”的“圆心”,其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至关重要。

在构建“教联体”的过程中,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更是连接家庭与社会的关键桥梁。因此,学校需明确自身在协同育人体系中的引领角色,主动承担起协调与推动的重任。学校要主动提升家校沟通效率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专业优势,精心设计并实施教育计划,通过建立家校合作委员会、社区教育联络点、家校社联席会议等,搭建起家校社高效沟通协作的平台,共同商讨并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共识,协同推进。

“教联体”的核心在于“联”,即打破传统界限,实现资源、空间的深度融合与共享。学校应积极推动家校社三方从形式上的联合向实质上的融合转变。一方面,主动开放自身教育资源,如在节假日开放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供家庭和社区共享;另一方面,积极引入社会的优质教育资源,如邀请行业专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进校园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此外,学校还应拓展教育空间,如组织亲子阅读、户外教学、社区服务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学习成长,增进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在“教联体”框架下,深化家校合作,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学校应联合专业机构,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针对不同家庭背景和学生特点,学校需提供个性化的家校沟通方案,如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以增强家校互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此外,通过家长志愿者、家长监督员等形式,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治理中,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

“教联体”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学校需主动对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共同营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体验、实习实训等活动。

“教联体”的构建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也是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作为这一体系的“圆心”,学校必须主动担当、创新机制、深化合作,不断拓宽教育的边界。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的关爱与支持。这既是对《方案》精神的积极响应,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践行。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