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24日 星期

“多样化毕业论文”是鼓励创新之举


●高校迈出了破除“唯论文”的重要一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围绕自身兴趣去学习、实践、创新,与社会双向奔赴,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对未来的职业提前布局。

□程振伟

有媒体报道称,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本科生毕业要求中规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可以网文平台签约作者身份发表的网文作品代替学位论文,从而获得毕业资格。日前,该学院一位教师表示,这并非今年的新规定,是前些年就已推出的“多样化毕业论文”。

此类非传统意义上的毕业论文频频引起热议的背后,是人们对本科毕业刚性条件的认知依然停留在写学术论文上。然而,不知不觉间,近年来已经有诸多高校在认定毕业论文方面,更体现出灵活性和务实性。比如,温州大学规定,可用创业成果代替毕业论文。在浙江工商大学,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已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字数在3000以上的论文,经评审推荐可替代毕业论文。而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此前规定,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科竞赛作品、创新项目、专利等科研作品,可以替代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今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授予学位不再“唯论文”,在规定学位授予条件的同时,给予学位授予单位更多办学自主权和学术自治权,要求各学位授予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单位学术评价标准,制定具有本单位特色的学位授予具体标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追求,在毕业生素质出口上,以“毕业论文可替代”的形式,可以实现“培养自己想要培养的人”。而这也是打破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的务实之举。

别小瞧了“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它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破冰之举。对于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与写论文相比,和专业学习有关的实践成果反而更加“硬核”。学文学的学生,在正规网文平台上成为签约作者并且有大量粉丝阅读;学经济的学生,创业成功后使用有一定学术水准的商业计划书参加毕业答辩;学新闻的学生,有优秀新闻作品发表并成为小有名气的新闻评论员等,他们无一不是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知行合一”。这样的“毕业论文替代”,不正是当下新文科、新工科等学科专业建设的追求吗?

最近,部分地区或高校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的“本研倒挂”现象引起热议。新形势之下,本科生人才培养如何在多重因素挤压之中守正创新、改革突围,正成为重要议题。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让学生围绕自身兴趣去学习、实践、创新,与社会双向奔赴,与行业产业紧密结合,对未来的职业提前布局,这正是本科教育培养亟须发力之处。

乐见高校迈出了破除“唯论文”的重要一步,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上,这样的锐意创新之举越多越好。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