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24日 星期

“上门体育课”的风行折射了什么


新闻回顾 “最近‘上门体育课’很火,家长仅需网上下单,老师就能带着体育器材上门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而且有很多项目可选。”据媒体报道,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悄然兴起的“上门体育课”,受到一些家长的欢迎。“上门体育课”的流行,引发了广泛热议。

别沦为体育培训的灰色地带

□夏熊飞

体育课也能“点单上门”了。现在逐渐流行的“上门体育课”,通过在线平台或者社交媒体,将有需求的家长、学生与有资质的教练或者机构进行匹配,并提供上门服务。看似便捷的模式,让不少家长和学生欣然下单。

“上门体育课”的风行,主打的是“有需求就有市场”。对于不少工作忙碌的家长而言,相较于去培训机构实地上课,“上门体育课”减少了接送孩子的舟车劳顿。有些一对多的课程,在小区附近进行,既能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也能让孩子可以结伴上课。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加强,一定程度上补齐了健身设施短板,不少小区基本都有运动设施,小区周边也有不少公益性体育运动场所,培训场地得到一定的保障。

对于体育培训行业来说,众多不规范的校外培训机构以及不符合资质的从业人员,一直是阻碍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校外体育培训监管的重点所在。值得注意的是,表面上看“上门体育课”是校外体育培训的一种服务升级,但从事实而言,这样的新型培训服务的出现,使得相关部门对于校外体育培训的监管难度大大增加。目前提供“上门体育课”服务的主要有两种主体,一是已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持有培训许可证的体育培训机构,二是个人教练。这就难以避免上门服务的教练鱼龙混杂,“上门体育课”的合法合规性难以得到保证。

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单单是靠“花钱买服务”那么简单。眼下,在体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校内每天的锻炼时长有保障,体育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平时的锻炼,也会按照各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差异,对课后的锻炼作出具体的内容、时长要求,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督促孩子持之以恒加以练习。

“上门体育课”千万别沦体育培训行业的灰色地带,否则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带来安全隐患与消费纠纷,最终损害的还是学生及家长的利益。家长们切不要被一些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误导,即使按需为孩子选择体育培训项目,也务必将“安全”“规范”挺在前面。

“临时抱佛脚”的“上门课”要不得

□郑建钢

“上门体育课”服务周到,有求必应,自然迎合了一部分家长的需求。不可否认的是,购买“上门课”的,除了没时间照看孩子的家长,很大一部分是有体育考试需求的中小学生家长,目的是提升孩子的体育考试成绩。

体育考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下单“上门体育课”,如果是临时抱佛脚、以眼前利益为导向,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一旦考试通过了以后,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不但背离了体育考试的宗旨,而且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本来意义。

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同样道理,临时抱佛脚点个“体育外卖”,如果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那是一种短视行为。家长购买“上门体育课”不是不可以,但是要找具备资质、符合条件、水平专业的体育教练,而且要破除功利主义,克服短视行为,通过专业的体育训练,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从长远利益出发,提高对体育锻炼意义的正确认识,用科学的眼光正确看待锻炼和健身,关注体育锻炼的可持续发展,唯其如此,“上门体育课”才有价值。与此同时,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方法,遵循自然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力戒急于求成,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通过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锻炼,科学地构建起体育锻炼长效机制,才能达到健身强体、提高身体机能的目的,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体育被纳入中高考,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培养体育锻炼意识。因此,体育训练要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常态化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而不是让他们在文化课负担之外,新增体育培训负担。

体育课“点单”, 隐患须正视

□李 平

训练场地随意、教练资质不清、教学内容零散……家长“点单”、教练上门,随着“上门体育课”在一些城市的兴起,带来灵活便捷的同时,也不乏隐忧。

“上门体育课”存在的隐患和问题不容忽视。首先,安全问题尤其需要引起重视。学生在校一般是在专业的运动场馆上体育课,而“点单”上课的场地则在公园或小区,安全隐患较大。有专业人士指出,少儿体育训练根据年龄的不同,训练内容不同,对场地的要求也不一样,尤其是小学生,在比较硬的水泥地上开展训练是不合理的,也不具备安全训练的基础条件。同时,教练所提供的器材是否安全也需要考虑。

其次,教学质量难保证。国家体育总局早已出台相关政策,对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执教人员需持有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资质,确保教学质量和安全。然而,目前体育培训行业普遍面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练专业性不足难题,一些上门服务的体育教练,难以避免地存在资质不全、教学经验不足等情况,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还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隐患。

再次,学生权益保障问题亟待考量。相较于其他学科培训,体育课最大的区别就是孩子可能会出现受伤等情况,学生在训练时若出现意外或者给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失,该由谁来承担赔偿责任必须厘清。

确保“上门体育课”的安全、便利、有效、优质,还需各方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制定清晰的行业标准,规范“上门体育课”的运营平台,要求平台对入驻教师进行严格筛选和管理。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要严格把控质量关,选择有资质的正规培训机构,并对教练的执业资格进行审查。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