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

浅谈课程架构中儿童观的转变


●课程设置要以幼儿为主角。

□天台县坦头镇中心幼儿园 齐红娟

儿童观是指社会看待和对待儿童的看法或观点,涉及儿童的特性、权利与地位、儿童期的意义,以及教育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本文以“赶集”课程为例,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方面的调整来阐述我园教师关注儿童需求,支持儿童在课程架构中共同合作开发与实施活动方案等儿童观的转变。

一、课程内容生成从“教师为主”到“幼儿为主”

1.以教师为主体:我们做这个

最初,教师在“赶集”课程内容生成时,更多思考的是自己擅长什么、“顾客”喜欢什么。于是,各班教师在确定摊位时,基本上以自己喜好为主,并直接投放材料到区域,如在编织小铺里,投放了毛线、编织器等,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编织围脖、毛线发夹等。虽然在课程实施中,幼儿锻炼了动手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但主要以机械化运作为主。教师在确定课程内容时没有注重幼儿的真实意愿,在活动过程中也没有考虑幼儿是否需要进行产品改样,所以初期的“赶集”课程内容对幼儿是没有吸引力的。

2.倾听儿童心声:你们想做什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而教育活动的成败首先取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经过反思,教师开始认识到只有立足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才有可能梳理出适合幼儿的课程内容。

“赶集”课程中的各个摊位是在幼儿兴趣基础上经过讨论最终确定的,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对保教实践的具体方法反复琢磨时,就是在与儿童“共感”。教师隐藏自己的现实身份,将自我感性部分投射到幼儿身上,以感性的角色去寻找儿童立场的线索,积极回应幼儿,充分尊重幼儿意愿,提升了幼儿的自我效能感。

二、课程实施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怎么学”

课程实施是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通过课程实施达成课程目标。“赶集”课程主要在实施途径和实施方法两方面进行调整。

1.实施途径:从单一技能到多元并进

最初“赶集”课程的实施偏向技能类培训,注重幼儿技能学习,采用单一的家长助教和特色区域活动,即不断进行技能训练产生大量成品,为最后的“售卖”做准备。

而调整后的“赶集”课程,教师从对幼儿单一技能的关注转向了多元发展,采用更加丰富的途径,整合幼儿园、家庭及社区力量,在集体教学、区域活动、生活和游戏中渗透。整个主题的生成基于幼儿已有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也充分体现了儿童立场。教师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并支持他们进行深度学习,对幼儿做到细心观察、耐心倾听、用心引导,幼儿之间关于主题的探讨也越来越多。

2.实施方法:从游戏表象到真正游戏

真正的儿童立场,目标始终指向儿童,是以儿童活动的过程性和完整性来衡量幼儿的发展。随着实施途径的变化,教师的实施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调整后,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教师的脚步慢下来了。教师逐渐发现了幼儿的力量,认识到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及学习方式,完成了从关注幼儿“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转变。

三、课程评价从“以‘利润’为主”到“幼儿全面发展”

课程评价是对幼儿园课程适宜性和价值的考察确定过程,是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从课程评价的内容来看,教师完成了以“哪个摊位‘收入’最多”到“你最喜欢哪个摊位”的转变。

1.调整前,聚焦“收入”

教师和幼儿把摊位的“收入”作为活动的最大收获,并以“收入”最多评出“最佳摊位”,这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当教师意识到这种评价方式与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不一致时,及时作出调整。

2.调整后,聚焦过程

在后面的赶集活动中,教师打破了之前的评价标准,以“你最喜欢哪个摊位”为切入点,继而了解幼儿在“赶集”课程中的参与度以及自主服务时的情况,通过大量的作品、照片、记录单、调查表等建立档案袋,让评价更真实有效,也更能体现幼儿在“赶集”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