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3年10月20日 星期

关于商科教育与产业融合的意义探究


●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是新时代培养商科人才的需要。

□浙江工商大学 俞荣建 王永贵 王雅娟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深化与创新产教融合体系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和“内生动力”,既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办好本科高校的关键所在。但不可否认,当前不少本科高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尚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校企合作动力不足以及外部环境支持不力等发展困境。新时代新征程,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MBA学院)着力破解产教融合困境,践行“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的理念,奋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商学优势学科,努力造就真正会管理的数字化商业拔尖创新人才。

一、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是数字时代中国商学院创新商科教育的必由之路

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深度嵌入、共创共生、双向互动,以中国商界的生动实践为全球商科知识创新与人才培养提供不竭动能,是探索商科未来教育形态的重要实践和发轫之举。过去数十年,中国商科教育所对标的欧美商科教育模式,已不再完全适用于当前高速变化的中国管理情境和新商业环境。中国广大商学院急需基于中国社会、经济的生动现实,提炼和总结中国商业内生性新模式来反哺商科教育的转型升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从工业时代全面迈向数字时代,中国商科教育发展同时面临着巨大挑战和转型机遇。虽然中国商科教育蓬勃有力发展,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商科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因此,练就“中国式管理真功夫”是开创中国式商科教育新模式的意义所在。

二、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是中国自主商科知识体系和商科人才培养体系融合构建的关键所在

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一是建设以自主知识为本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推进商科教育体系和机制创新,形成更高水平的自主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造就数字管理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二是深刻认识当前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商科教育建设中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部署,探索建在产业里的商科教育新形态;三是争取在数字创新与管理等关键战略领域取得更多实践与理论突破,建立商科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大格局,更加主动地服务国家与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人才战略和创新高地建设。中国广大商科学者要扎根于中国经济、产业和企业的生动实践,全面构建既具有全球视野,又具有本土性、原创性和引领性的中国自主商科知识体系,进而开发出深深植根于中国本土产业、呈现中国自主商科知识体系的高水平教材体系,这也是当下中国商科教育亟待破局的重要举措。我们需要紧紧抓住数字化转型最前沿的生动实践,开展丰富鲜活深入的案例研究,在案例中发掘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与中国之理。

三、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是培养真正会管理的数字时代商业精英的“中国范式”

为了破解中国商科教育的发展困局,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已经开启了行业研究,搭建了校友社群平台,开始了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的生动实践。浙江工商大学地处杭州这一引领全国乃至全球数字化进程的数字之城,在商科教育上更是率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培养真正会管理的数字时代商业精英。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目的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充分实现学界与商界的深度对话、理论与实践的充分互动,培养出一批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产业和企业的、真正具备高水平管理能力、真正能为企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的卓越商科人才。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在践行这一理念过程中,旨在培养数字产业领导者、数字组织管理者和数字创业者,培养方向主要包括数字供应链管理、数字营销、科技金融与智能财务、卓越数字管理等方向,设有数字管理领军人才精英班。

四、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是商科人才培养和商界生动实践的双向奔赴

把商科教育建在产业里,要求商学院学者要深入企业,与企业家深入探讨发展战略逻辑和管理方略。商学院学子要在企业一线开展在地化学习,围绕企业突出问题开展规范的商科研究,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提升。企业家要走入商学院,为学子带来鲜活案例和优秀经验,为学子指引学习方向和成长路径。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启了实践探索。其中,浙江工商大学MBA学院和以物产中大为代表的企业创新了以下三大举措:一是共同研发建设课程项目,包括案例基地建设、智慧供应链研究、课程教材编写,以及商学院教授和企业高管联合给学生授课等;二是共同优化并密切嵌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核心课程在企业里授课,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三是共同开展校企合作,聘请著名企业家担任实务院长,先后和物产中大国际贸易集团、物产中大元通实业集团等公司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并开展“蛟龙计划”。同时,还聘请了十多名集团公司董事长和高管,担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实务导师。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