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3年3月10日 星期

八方声音


建立有机连接系统培养机制

金涛(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人才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小初高和大学各自都是独立的、成熟的教育体系。少数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只能通过提前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或者参加竞赛等来达到提前后一阶段学习的目的,但这种方式没有系统性。当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更多的是以升学或提前招生的方式来实现的,如竞赛、中科大少年班、清华丘成桐班等,但这无非是让学生提前进入下一层级学校学习,从人才培养来说,仅仅是选拔,并不是前后有机连接的系统培养。

向佐军(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建立“英才儿童大中小学联合培养体系”我个人认为是看起来很好的事。但是如果真正实施,现实情况很可能就是各地中小学都会办所谓的“英才班”,班内全是“拔尖学生”,然后回到当年的“奥赛班”等模式,“英才儿童”的概念将会进一步强化儿童的竞争,最终使得本来就内卷严重的基础教育生态进一步恶化。如果真的有所谓的“英才儿童或者天才儿童”,那么请不要干扰他,让他自然成长,该成才的终究会成才。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当前教育机制为什么不适应“英才儿童”培养,而不是想着另辟蹊径,再搞一个“英才儿童培养模式”。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系统性

李济沅(浙江大学讲师):高校是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是大中小学校一体化培养链条的“关键一环”。打通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的基础性支撑则在于写好中小学教育的“前半篇文章”。首先要先进的教育理念前移,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同步、目标一致,才能动作不走样、方向不走偏。其次要优质教育资源下沉,建立高水平大学与中小学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让高校的专家学者和科技团队走进中小学校园,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理想。最后要打造一体化培养的“大课堂”。

培育人才“生长土壤”

周华松(杭州市西湖区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在广泛关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当下,基础学科教学有意无意被削弱,“一刀切”式减负更是让有文化课特长的学生少了支持发展的机制和平台。义务教育段学科类竞赛全面取消,中考难度一降再降,学校缺乏对数学、科学等基础学科特长生培养的动力,特长学生也很难在现行的评价机制中脱颖而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重要的启蒙阶段,义务教育段学校应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资源和活动资源,让学生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发现自身在科技、艺术、体育乃至基础学科中的兴趣特长,并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发展这些特长。在教育大环境更趋生态的同时,引导义务教育段学校建立基础学科特长学生的培养机制,在重视“人”的培育的同时,也关注“才”的发现和发展,为高等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朱德江(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拔尖创新人才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刻意造就出来的。中小学要给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成长环境,搭建丰富多元的成长平台,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在自由阅读、自由探究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激发自己的潜能,并为之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探索。作为陪伴学生成长的教师和家长,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引导者、发现者、促进者、激励者,要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识别潜在的、“生长”中的英才,成为“千里马”的“伯乐”,并进行“有意但不刻意”的培养。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