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3年3月10日 星期

要培养创新人才,而不是“拔尖学生”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 张 丰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上,存在两种思路。一是主张早发现早培养的“选拔模式”,主张将超常儿童集中起来,采用超前的特殊教育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主张改革常态教育的“普育模式”,主张变革学教方式,在提高全面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鼓励拔尖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

持前一种观点的教育管理决策者,往往支持品牌高中提前招生,异地吸引初中阶段的学业领先学生,以学生升入北大清华或C9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成绩。但是,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否就是拔尖创新人才?纸笔测验的优胜者,是否就是拔尖创新人才?其实,这只是一群适合某一评价模式的学生被筛选出来。他们只是某一阶段的“拔尖学生”,而未必是创新人才。

为此,我们作如下建议。

一、要正确把握基础教育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一定要尊重规律。根据北京师范大学“基于脑科学的超常儿童培养”项目的多年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质在于有机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认知能力、持续终身的发展动力。基础教育阶段应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筑牢终身受益的重要基础,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创设具有引领性和包容性的环境,而不是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

二、深化教学改革,转变育人模式,科学地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要着眼于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当前中小学校中盛行的以应试、刷题为主要方式的学习,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因此,要从“选拔模式”走向“普育模式”,要以丰饶的土壤孕育创新的种子。要引导学校重视师生学习体验,以灵动有效的“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指导性的教学管理,保障课程与教学的基础质量。

三、要重视“选拔模式”对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消极影响。“选拔模式”寄希望于提前进行的层层筛选,以为拔尖创新人才是伯乐决定的,而事实上以迎合纸笔形式的选拔性评价的过程,极可能是对创新能力的抑制与误导,而且这种“赛马”形式的选拔极易对其他参与者构成挫伤。这是掐尖选拔招生的学校无视的,却可能是影响学生一生的伤害。

长期通过这种功利意义的“利诱”的学生,是无法形成真正的专业志趣的。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学习的内在意义来吸引学生、激励学生,才能培养出有内在动力的学习者,才可能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

有研究还发现,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轨迹并非始终是昂扬向上的。他们在创新力爆发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其业绩(包括学业成绩)会低于同伴的平均水平。因为他们正处于“试误”阶段——而“试误”往往孕育着创新。所以,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一个包容宽松的环境,尤其要允许这些拥有潜力的学生在探索中“试误”,这是其成长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必然表现。以应试测验、以提前选拔为主要方式的“伯乐决定论”,一定不是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良策。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