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宁波镇海中学党委书记 张咏梅
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走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深入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英才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和稀缺性资源,在国际竞争尤其是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发展英才教育成为许多国家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尤其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深入推进英才培育计划,如批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以少年班形式进行英才培养探索,清华大学实施“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北京大学实施“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等。
但是,面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国的英才教育还有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一是对英才儿童的早期发现和培养重视不足,缺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完整的英才教育体系,更缺少健全的英才教育政策立法和制度体系。二是对教育效率的重视度降低,义务教育段学校对培养学科特长人才的动力显著下降,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学校培育学科特长人才的独特作用明显减弱。三是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科学,对高潜能学生培育的特殊规律认识不深刻不充分,缺乏针对性的课程、教材、教师等资源,培养方式单一,多以“校内授课”为主。对学生志向教育和生涯规划有一定程度的忽视,一些学校、家长、学生甚至将学科竞赛作为升学的工具手段,金融等行业成为奥赛优秀人员的主流就业方向之一,形成基础学科人才资源的损失。四是英才教育的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学科教练的占比较低,国内尚未有专门培养学科教练的高校专业设置。大中小学校一体化培养体系未完全打通,高考成绩仍为普通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不利于在某些领域具有特殊天赋的“偏科型”人才培育成长。
在世界经济与科技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我国应加强英才政策的顶层设计,优化英才识别方法,丰富英才培育模式,强化英才教育师资培养,探索英才社会支持体系,以有效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的英才教育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机制。从教育科学和学生成长规律来说,拔尖创新人才必备的许多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对于学科拔尖人才的早期识别和培养来说,给予这些好苗子适合的特殊成长机会至关重要。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积极的选拔机制,逐步分流,让每个有潜能的学生在初始阶段就能获得充分优质的教育条件,然后经过系统性的选拔与相应的培养,让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具体的举措上,如改革“一刀切”的小升初、初升高制度,加强中高考命题研究,强化人才选拔功能,允许部分试点学校以科学的方式选拔高潜能学生;允许条件适合的区域设立专门培育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专门学校或在优质学校中设立专门班级,加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
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机制。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千年积淀、千锤百炼的教育思想,实事求是、不拘一格、尊重差异性、摒弃“一刀切”是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由之路。第一,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统筹培养好拔尖创新人才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使他们心怀“国之大者”,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第二,实现“两个层次”培养的和谐统一,回答好“公平与效率”这个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在人才培育中,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关注和提升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次针对少数有特殊天赋的优秀学生,做到及早发现,科学培养。第三,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回答好教育的“活力与源泉”问题。
三是进一步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机制。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的问题,需用系统的观念进行整体谋划。横向来看,学校、家庭、社会三要素缺一不可,尤其要强化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当前,在社区教育中,可广泛开设“未来爸妈”学校。学校之间也要加强联合培养,利用“学科教育共生体”等形式,对各校中有学科特长潜质的拔尖创新学生,借由区域内优质教师资源进行统筹化、联合化培养。从纵向来看,要加快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及科研院所贯通式培养体系,组建培养共同体,实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衔接与对接,形成共同愿景,协定培养方案,共享学术资源。
四是进一步完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支撑机制。培养一流学生最关键的是要有一流师资,要建立完善学科教练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各地已有的学科教练资源,遴选一批学科骨干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跟岗锻炼等形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科教练队伍的业务水平,并享受同等的人才优待政策。对超常儿童的培养也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满足超常儿童特殊的心理发展和咨询需求。要丰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土壤,形成全社会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