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基础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3月25日 星期

思政课改革要坚持底线思维


□许大成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仅要坚持创新思维,超越常规,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也要坚持底线思维,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创新中有继承,发展中有稳定。从当前思政课改革的实践看,我认为,底线思维应该坚持以下几方面:

教材不能丢。当前,对待教科书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照本宣科,一种是另起炉灶。前者“圣化”教材,认为不能改一个字,固然不对;但后者丢掉教材,认为可以率性而为,随意加工和改变,也存在很大的隐患。在此,我们必须明晰加工和创造的边界。就是说,为提高教材对学生学习的适切性,对教材的教学资源和枝节性的教学表达,是可以进行校本化加工的;但教材的政治立场和基本观点是不容修改的,否则,就会导致思政课既无思想性,又无政治味,必然丧失思政课的教育使命。事实上,矮化教材,教学就失去了基本的遵循,教学的灵魂就丢失了。因此,用好教材的基本原则一方面是坚持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创造性地使用;另一方面,是坚持统一性,坚决捍卫教材的政治立场和根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定位教材的课程性质和育人使命;才能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政治属性,自觉传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在学生心灵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呈现给学生一堂堂立德树人的“信仰课”和“灵魂课”。

讲授不能无。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一种误解,就是把“讲授”作为贬义词来使用。如果一位教师上课后,被听课的人评价“你讲授太多了”,他就会觉得被扣上了满堂灌的帽子,上课失败了。其实,是否是满堂灌,问题不在讲授本身,而在讲授的“度”和“法”上。如果讲授内容过多、时间过长,势必挤压学生思考动手的时间,进而损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种“前”有调研明学情、“中”有启发引思考、“后”有留白促领悟的讲授,往往能有效解决学生的认知困惑、情感纠结和思想迷茫,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在立德树人的教育新时代,必要的讲授,作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形式,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自觉加强。

培育不能急。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任重道远,时不我待,一刻也不能松懈。但这不等于可以违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观任性,急于求成。教师“讲解的高度”不等于学生“成长的高度”,急于求成的后果只能是事倍而功半,欲速而不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只“入耳”不“入心”,最终走向形式主义。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自觉创造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多思多悟,在活动中把知识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才能成为学生坚定崇高信仰、丰富价值智慧、增进人生幸福的教育阵地。

实践证明,丢掉教材,教学无根;没有讲授,教学乏力;急于求成,教育低效甚至无效。这个教训,是我们在思政课改革中必须吸取的。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