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10月17日 星期

家校应划清职责、达成共识、合作共赢
——家务劳动教育,是学校的事,还是家长的事?(续完)
下期话题:还有必要用粉笔出黑板报吗?

龙泉许东宝

高分无法替代实际生活能力,学生学会劳动才能自立生活。理想的家校合作应是两者相互支持。劳动教育应尽量在校内实施,不应推卸给家长;若确需延伸至家庭,学校必须具备应对机制,有明确的替代方案和沟通策略,确保教育目标平稳达成。

赵占云

在我们农村,劳动教育主要体现为学生回家协助父母参与春种、秋收等农事活动。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学生已难以分辨葱与麦苗,农村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亟须与时俱进。

此外,在某些具体事务上,家庭与学校之间缺乏明确的责任边界。比如,一些教师认为,学生打扫教室卫生就是劳动教育;而不少家长认为,教室卫生属于学校职责范畴,不应由学生或家长承担,由此引发诸多矛盾。

如果劳动教育不能建立在师生与家长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那么只能流于形式。

浩 军

家务劳动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校积极倡导、家庭切实支持,协同推进。学校可通过制定学生家务劳动清单,明确每周需完成的家务任务,引导学生常态化参与;家长则应积极配合,将学校倡导落到实处。

具体而言,家长需转变观念,真正理解并支持家务劳动的教育价值,并将其付诸实践。

家长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参与家务的积极性。家长不应将家务视为枯燥的任务或负担,而应将其定位为“我们共同让这个家变得更美好”的家庭合作项目。

教师和家长应共同认识到,引导学生参与家务,目的远不止于“干活”,更是培养其责任感、独立生活能力、家庭归属感和基本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

陈宝国

做饭、洗衣、整理房间……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基本生活能力。能够独立完成这些事务,不仅能带来成就感,还能使自身能力得到锻炼,身心状态得到调节。因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适合其年龄和能力的家务劳动,这不仅是生活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孝善教育。

学校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模拟操作、示范教学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劳动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对于校内劳动,如擦黑板、扫地、打扫教室等班务工作,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在实践中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动手能力。

浩 军

家长的引导方式至关重要。方法得当,学生便能乐在其中。

比如,应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你今天想负责浇花还是摆碗筷?”“我们是吃完饭马上收拾,还是休息10分钟再收拾?”尊重孩子的自主性,能够增强其参与意愿。

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大人总是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却要求孩子去劳动,孩子容易产生抗拒心理。只有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才能营造良好的劳动氛围。

最后,学校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学生的家务劳动能力与水平。可通过组织劳动技能展示、实践操作评比等现场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升劳动素养。

嘟嘟先生

学生的家务劳动理应由家长负责督促和落实,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认为需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应明确划分,避免混淆。属于家长职责范畴的事务,不应推给学校。

第二,面对家长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过度干涉,学校应理直气壮地予以回应和拒绝。一些学校甚至不敢组织学生打扫教室或包干区卫生,原因正是担心家长投诉。

第三,最好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动手操作。应改进现有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杜绝纸上谈兵式教学,如许多学校并不具备烘焙操作条件,若强行开展此类教学,实际上缺乏可行性。这类内容更适合作为家务劳动的一部分,由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因地制宜地指导和传授更为合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