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11日 星期

科学家精神融入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探析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融入科学家精神,是培育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品格的重要方式。

□金华市丹溪小学 胡向科

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凝聚形成的一种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科学家精神蕴含的求真态度、创新思维、社会责任感,与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高度契合。当前,小学科学教育面临着提升育人实效的迫切需求,如何将科学家精神深度融入教学实践,成为重要课题。

一、完善科学课程体系

科学课程体系是落实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载体。完善科学课程体系的设计,需从教材、教学、环境、评价等多维度系统发力,多管齐下,实现科学家精神在科学课程体系中的全方位、深层次融入,提升科学教育育人实效。

(一)优化教材内容与课堂教学

在新时代教育语境下,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教学,是培育创新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构建系统化的融入体系,需打破知识与精神教育的壁垒,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教师应革新教学设计,以学科知识为框架、科学史为脉络,挖掘二者与科学家精神的契合点,构建“科学史—科学知识—科学家精神”“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这种设计强调科学史情境再现与科学家生平事迹渲染,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代入、史料研读、实验复现等多元方式,鼓励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模拟科学家的工作模式,如记录实验误差、反思研究局限,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品格的未来人才奠定基础。如在“运动与力”的教学中融入牛顿的探索故事,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中展现达尔文的求真精神。

(二)加强科教场域建设与文化氛围营造

1.增加科教场域设备投入

学校应加大在科学教育硬件方面的投入,为融入科学家精神提供物质基础。一方面,建设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显微镜、传感器、3D打印机等,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探索精神。另一方面,打造校园科学展示空间,如科学文化墙、科技长廊、科技角等,通过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元形式,生动还原科学家的研究场景,立体呈现科学家的事迹与精神,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身临其境地体悟科学家精神的内核与力量。

2.加强科教文化氛围营造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科学家精神的融入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学校可以定期举办科学文化节,开展科学讲座、科学展览、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邀请科学家、科研工作者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他们的科研经历和感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科学家的魅力和精神品质。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校园网站等宣传平台,推送与科学家精神相关的文章、故事和视频,如播放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及其精神力量。此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置科学家精神主题的标语、画像、雕塑等,将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环境,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时刻受到激励和启发。

(三)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学校应改变传统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将科学家精神纳入评价范畴。在评价内容上,除了考查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情况,还应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面。在评价方式上,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师评能够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和反馈,三者相结合有助于全面促进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养。

二、优化科学教学方式

优化科学教学方式,需围绕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双重视角展开。学校应通过推行探究实践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索过程,感悟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开展团队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协作中体会科学研究的集体智慧。如此,方能让科学家精神在教学实践中落地生根,切实提升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

(一)推行探究实践式学习

学校应在科学教学中大力倡导探究实践式学习,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教师作为引导者,需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导,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分析,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推理—得出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二)开展团队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研究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如共同完成一个科学项目或实验。例如,在“设计制作小车”的项目中,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设计小车的结构,有的负责收集材料,有的负责组装和调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从而提升合作能力,体会团队协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也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