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7月11日 星期

科学课堂微项目的实践路径研究


●课堂微项目有效打破了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积极性。

□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 教育集团 陈丽曼

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增强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整体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大型项目往往要求高、耗时长,难以常态化实施。相比之下,微项目以其时间短、易操作的特点,成为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抓手。

当前,教师和家长普遍担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在下降。其实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繁重的课业负担挤压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时间,以致许多学生沉浸于解题技巧的练习,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探究与理解。因此,在科学课堂中引入微项目化教学,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微项目化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辅相成,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提升课堂实效需要一个合适的载体,微项目恰好能担此重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二条有效途径。实施微项目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业负担,更能切实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在微项目化教学中,学生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明确分工,协作完成任务。这种合作模式要求学生相互支持、有效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提升独立思考、主动求助及团队协作等关键技能。项目化教学固有的实践性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挑战欲,使学习过程更具吸引力。

二、任务链驱动,探寻知识逻辑

驱动型任务是课堂的引领者。这些任务需紧密联系真实世界的问题情境,其设计应基于课程标准,明确指向学科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项目最终成果应与驱动问题保持一致,并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项目成果,既是他们对相关概念理解的体现,也是项目评价的重要依据。

以“制作无极调光灯电路模型”这一微项目为例,课堂可以设计层层递进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指向核心任务——制作无极调光灯电路模型。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基础的电路知识,探索无极调光灯的内部构造原理,更能在实践操作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能力的提升。

三、拓展自主学习空间

微项目化学习旨在为学生在学科学习中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有效学习。其关键优势在于能够高效融入日常课堂教学,不额外占用课余时间,也不显著增加课时负担。教师可以依托现有教材,通过精心选择教材中的情境、设计驱动任务、构建问题链、呈现评价量表等方式,在一节课内开展微项目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

微项目化学习倡导以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若仅以应试考试为驱动力,教师可能过度侧重于知识记忆与反复练习,而忽视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决策力及批判性思维等。项目化学习则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学习成为一种更具可持续性的过程,让学生更加投入和主动。同时,它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外,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

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并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不仅要掌握课堂知识,更要学会将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的社会实际问题。从书本上习得的是知识,而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才是教育的核心。微项目正是这样一个载体,能够让学生在课堂内容的学习中不断锻炼这种能力,享受充实而富有成效的学习过程。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项目化学习的平台,开展诸如“AI智探科学史”“自制简易灭火器”“自制简易密度计”“搭建简易人行浮桥”等活动。这些项目都基于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并在评价与迭代中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从而培养高阶思维能力。

微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对日常教学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对教师而言亦是一个挑战。挑战不仅意味着需要克服困难,更意味着教育认知的转换,带来新的视角,促使教师对习以为常的教学实践产生新的反思与理解,唤醒教师的教学设计潜能,最终回归并践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教学。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