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术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 蒋开伟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职院校,始终秉承服务民营经济、面向产城融合、精于台州制造的办学理念,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度融入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学院构建了“三位一体、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打造了多元化、开放性、标准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并建立了“专兼结合、分层培养、大师引领”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构建了持续改进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发展。
一、构建融入地方思政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将独具地方思政特色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深度融入劳动教育,构建了“三精神贯通、三劳动融通”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纵向设计上,以垦荒精神立心、劳动精神立行、工匠精神立业为主线,系统规划教育内容;在横向整合上,将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垦荒精神立心,指学校打造区域特色劳动专题教育课程。围绕大陈岛垦荒历史、民营经济发展、垦荒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等主题,学校开发了系列专题课程,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垦荒者。
劳动精神立行,指学校着力构建“三室+6S”劳动实践体系。6S管理模式指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和安全6个维度的协同实施,有效改善管理情况,提升管理水平。学校借鉴该模式,以寝室、教室、实训室为载体,将6S管理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劳动,并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工匠精神立业,指学校致力于重塑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学校以“敬业笃行、追求卓越”的校训为核心思想,建立标准化的实习实训体系,让学生通过完整、真实的项目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认劳动价值,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二、构建“三位一体、多元开放”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学校致力于打造多元化、开放性、标准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一)建设多元化实践基地
学校统筹校内外资源,融合线上线下平台,构建了一个涵盖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和专题教育的立体化实践网络,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
(二)打造开放性实践平台
学校实施了三级开放机制:各专业开放公共实训基地,基于专业群共性实现资源共享;面向兄弟学校开放通用实训基地,通过能力模块互选促进协同育人;同时,面向社会开放高端装备实践基地、劳动教育VR体验馆和工匠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并建立预约系统,以最大化利用实践资源。
(三)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以技能性、职业性、生产性为导向,学校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训实践标准体系。基地建设既满足国家基本标准,又突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的技能竞赛功能;既服务职业资格认证和技能等级培训,又对接企业真实生产需求,确保劳动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实习实训的育人价值。
三、构建“专兼结合、分层培养、大师引领”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一)组建多元化师资团队
根据课程体系特点,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了由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二)建立系统化培养体系
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助讲制度,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将劳动教育纳入新进教师培训计划,开展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增强教师的劳动教育意识和能力。同时,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分级认定机制,并将教师技能证书获取和学生竞赛成绩作为重要依据。依托教育部认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学院打造了全国性师资培养平台。
(三)发挥大师示范效应
学院实施名师大师培育计划,每年新增不少于6个名师(大师)工作室,优化管理制度,并将劳动教育成果纳入考核体系。同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名师大师分享职业成长经验,在信仰追求、技能淬炼、劳动精神培育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质量。
四、构建持续改进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基于CIPP模型(背景评估Context、输入评估Input、过程评估Process、结果评估Product)构建了科学化、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该模型与劳动教育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特点高度契合。为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对CIPP模型进行了创新性优化:一是创新性引入“四度评价”持续改进机制,将外部需求的吻合度、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教学过程的适配度、培养结果的达标度纳入评价体系,形成了闭环式的质量改进机制;二是建立动态加权量化体系。学校对CIPP模型的4个维度进行加权量化评价,并根据“四度评价”结果持续优化权重系数,确保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