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7月1日 星期

网络心理诊疗乱象撕开未成年人保护缺口


□戴先任

近日,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心理问题频发。家长心理咨询需求激增,网络平台涌现出大量宣称能解决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

当前网络心理诊疗质量良莠不齐。网络心理咨询服务存在四大乱象:‌诱导过度消费、从业者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机构虚假宣传、危言耸听制造焦虑‌。部分所谓“专家”实为浑水摸鱼,利用家长焦虑牟取不正当利益。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易受误导性标签影响。例如,原本无显著问题的孩子被贴上心理病症标签后,可能陷入“对号入座”的自我暗示,最终诱发实际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和生理疾病一样,都需要专业评估和干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网络平台上部分所谓“心理咨询师”实际并无执业资质,其‌违规开展诊断活动‌,借心理咨询名义误导受众、煽动焦虑并推销商品。此类行为不仅违反精神卫生法关于患者权益保护的条款,更导致消费者财产损失,甚至因误诊延误干预时机,直接危害身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教育指导不得涉及心理问题诊断,仅限提供亲子沟通、习惯培养等非医疗建议。要根治网络心理诊疗乱象,核心在于‌切断违规获利链条,通过资质审核压缩冒牌“李鬼”生存空间,对以家庭教育指导名义违规开展心理诊疗、推销产品的机构,由市场监管与卫健部门联合惩戒。‌短视频平台需‌严格审核主播资质‌,对冒牌“心理咨询师”立即封禁并移交执法部门。‌卫健部门牵头整治心理咨询乱象,教育部门联合市场监管部门规范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严惩虚假宣传及各类违规收费‌行为。

同时,要完善家校社医协同机制,合力构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护体系,全面保障其健康成长。学校要系统推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帮助家长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认识。家长在正视孩子心理问题、避免讳疾忌医的同时,还需提升防骗能力,如核实机构从业者是否持有家庭教育指导师职业技能证书或心理咨询师执照,警惕“速成考证”陷阱,并主动寻求家校协同支持。

此外,要建立长效机制,扩大‌高质量‌精神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推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