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星期

王兴兴的报考建议为何引发共鸣


●当无数人沉迷于“名校—高薪”的线性叙事时,王兴兴的故事证明了“热爱+实践”的复利价值。

□邓海建

2025年高考放榜之际,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社交平台发布的大学报考建议迅速走红,被网友一致评价为“很实在”。

选什么专业?这是每届考生和家长头疼的“世纪难题”。具身智能如何?这是2025年考生和家长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份建议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不仅因其出自一名从机械专业学生成长为机器人领域领军人物的实践者之口,更因其背后折射出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在AI与机器人技术重塑世界的今天,个体的成长路径已从单一的学历竞赛转向多元的能力探索。

“热门专业”从来不等于“成功捷径”。在不确定的时代寻找确定的自我,在技术迭代的浪潮中锚定人生的答案——这是放榜后每个考生要回答的青春命题。选择专业不是看薪资排行榜或就业率数据,而是叩问考生的内心。这种将“兴趣图谱”与“能力雷达”重叠的思考方式,恰似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当代回响:教育不是模具锻造,而是帮助生命找到自己的形状。专业重要吗?当然重要。但相较于兴趣,似乎又不是最要紧的事。更何况,哪怕专业名字一模一样,学校之间的差别也非常大。

青春与专业的双向奔赴,在现实中未必有着太多诗意,有时候可能是“拉郎配”,也可能是“撞大运”。王兴兴用自身经历传递了一种积极的“突围哲学”:转专业、进实验室、自学、参加竞赛,甚至直接与目标领域的导师沟通……这种“不设限”的思维,恰恰击中了应试教育下学生被动等待安排的痛点。王兴兴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主动破局”的教科书:读研期间,他放弃节假日休息研发XDog四足机器人,凭借8万元大赛奖金开启创业;毕业后短暂入职大疆又毅然离职,抓住天使投资创立宇树科技。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当高等教育逐渐从“学历授予”转向“能力孵化”,大学的价值就不在于专业名称的光鲜,而在于它是探索可能性的试验场。据说,王兴兴至今仍保持着亲手拆装零部件、编写代码的习惯,宇树机器人能登上春晚舞台,正得益于团队对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等细节的千万次调试。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校训所倡导的“手脑并用,创造世界”,未来人才的竞争力,必将取决于他们能否在真实世界中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解决方案。因此,会读书、会动手,这才是打开未来新世界的两把钥匙。

“AI和机器人的时代才刚刚开始,每一代人都有专属的机遇。”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与领军人物本身就是技术普惠化的缩影。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AI时代教育转型的迫切性:从“分数导向”转向“兴趣驱动”,从“专业壁垒”迈向“跨界融合”,从“知识记忆”升级为“创造实践”。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而这把火,也曾照亮过这名余姚小镇青年。

选择怎样的学校和专业?回答好这个问题,在标准化评价之外,还应校准考生自己的价值体系。当无数人沉迷于“名校—高薪”的线性叙事时,王兴兴的故事证明了“热爱+实践”的复利价值。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唯有基于热爱的选择,方能赋予专业以灵魂的重量。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此为指引,或许我们将迎来一个更具创新活力的未来:那里不仅有璀璨的科技之树,更有无数自由生长的生命之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