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7月1日 星期

录取通知书承载的意义


●大学录取通知书承载的不仅是入学资格确认,更是一所大学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层思考与郑重回答。

□程振伟

近日,有网友反映,在收到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录取通知书后,发现学校署名有误,落款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院”。对此,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工作人员回复人民网称,情况属实。该工作人员表示,“此前已有学生反映该问题,我们及时介入处理,校方收回了所有署名错误的录取通知书,目前已寄出新的录取通知书”。

大学录取通知书,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其承载的核心意义始终如一。古人所言“金榜题名”,正是因其能让姓名于榜上生辉。同理,录取通知书于考生的意义何其深远!不论是校名偏差、报到日期谬误,抑或是其他笔误,皆属通知书“无法承受之失”,绝非学生或媒体“小题大做”——它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若高校仅将其视作程式化任务,敷衍了事而缺乏严谨审查,此类错误便成了概率之中的必然。

录取通知书在前信息化时代主要承担信件功能‌:考生通过它确认录取结果,‌它同时也是入学凭证。而‌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通知书被赋予媒介功能。何谓媒介?目光所及之处也‌。当考生和家长收到这份大学“信物”时,会聚焦其中传递的高校信息与文化内涵。此刻,通知书上的一切细节都会被放大审视:错别字、设计巧思、隐藏惊喜……‌由此可见‌,大学录取通知书岂是一纸信笺那么简单?它承载着高校的育人态度,‌更折射出“以生为本”的办学软实力‌。

高校若未能建立对录取通知书的正确认知,将会在新生入学前的“第一课”中失分。传统意义上的通知书的实用功能虽弱化,但其媒介属性衍生的仪式价值日益凸显——仪式本质是情感的制度化表达。通知书的设计不在于成本高低或形式是否美观,而在于是否用心用情,更在于是否与大学精神相向而行、与办学特色深度融合。通过简约、高效的叙事契合学生期待并激发共鸣,方为仪式感的真谛。例如:浙江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别具一格,名为“锦绣前程”,巧妙融合“宋锦”“苏绣”“书画丝绸装裱”三项非遗工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以航天技术镀层的“金钥匙”寓意学子探索未来;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则以教授手写姓名传递人文温度……此类设计以仪式感诠释办学理念,使学生未入校门已深切感受高校诚意。

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特殊的“大学第一课”。若高校仅将其视作任务敷衍对待,出错便成必然;而当其被视为育人的黑板,便能以设计为笔,书写出用心出彩的诗篇。它承载的不仅是入学资格确认,更是一所大学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深层思考与郑重回答。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