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又是一年高校招生季。这两天,清华大学的一条“我同意你报考”的宣传视频,打响了今年花式招生的第一枪。“我是二校门,我同意你报考清华大学;我是大礼堂,我同意你报考清华大学……”视频通过二创网络流行梗的方式呈现,极具反差感,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回应。紧接着,各大高校在招生大战中各显身手——
亲切可感更能走进人心
□陆玄同
过去,高校招生宣传多以严肃、庄重的形象示人,强调学术成就、历史底蕴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一代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追求个性、趣味与互动,传统的宣传方式已难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主动放下身段,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招生宣传是顺应时代之举。
像清华大学的这条视频,通过网络流行梗与校园标志性元素的结合,展现出高校活泼、有趣的一面。这种创新不仅打破了大众对高校的刻板印象,也让高校变得更加亲切可感。当高校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平等、友好的姿态与学生交流时,学生更容易对其产生好感和认同感。
从以往的单向信息传递,到如今更注重互动性的花式招生宣传,本质上源于高校的办学自信,不用担心这种方式会消弭其内在底蕴。高校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有趣的招生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种互动不仅有助于高校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高校,从而作出更合适的选择。
当然,学术实力始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在展现活泼一面的同时,依然要坚守学术底线,确保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毕竟,所有的宣传创新只有建立在学术公信力之上,这种所谓的“反差萌”才能引发共鸣。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高校花式展示自己,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以这种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吸引优秀人才,也是为自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彰显高校对人才的重视
□冯海燕
今年,高校的招生宣传呈现多样化创新趋势,尤其是清华大学这波花式招生,将网络流行梗玩得很溜,让公众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清华”:虽“高”却不“冷”,不仅俏皮、亲和,也“食人间烟火”。
毋庸置疑,传统的招生简章、宣讲会模式已显疲态,难以在信息爆炸中脱颖而出。高校必须使出浑身解数,通过更具传播力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吸引优秀人才的注意力并引发共鸣。高校招生各显神通的竞争态势,恰恰反映了高校对人才价值的深刻认知和求贤若渴的态度。
高校花式招生,表面是创意比拼,内核则是对优质生源的争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考生选择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优秀人才的去向不仅关乎高校声誉排名,更直接影响其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是彰显高校实力、竞争力的一杆重要标尺。优秀人才不仅能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和竞争力,还能为学校的未来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人才需要名校培养,名校也需要人才推动,二者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高校的有力宣传是人才争夺的前哨,其目的是在考生心中种下向往的种子,提升其报考意愿,使人才优先战略落地为可感知的核心竞争力。从现实来看,一些名校的“抢人”策略并非单纯比拼招生手段,而是通过奖学金、特色培养计划等,让更多寒门学子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北京大学的“博雅计划”等专项招生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和农村考生倾斜。这种资源倾斜不仅促进了教育公平,还为社会发展储备了多元化人才。
无论花式招生多么创意迭出,终究还是特色鲜明、教学一流的专业,才会赢得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及青睐。激烈的高校人才争夺战只会倒逼更多高校提升办学质量,促使更多高校从“被动招生”转向“主动育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趋势。期待各类高校都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发展机会。
高等教育服务意识 转型的生动注脚
□李 平
招生宣传是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第一张“服务名片”,各大高校在这场大战中各显神通,创意、诚意满满。这种放下身段、主动迎合目标群体喜好的尝试,是高等教育打破隔阂、拥抱变化、回归教育本源的生动图景,也是高校提升服务意识、增强用户思维的注脚。
花式招生的流行是高等教育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转型的一个缩影和生动体现。过去,一些高校在招生时姿态高高在上,等待着“筛选”学生、“给予”其机会。如今,这种以学生体验为中心、充满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宣传,体现的是高校开始真正将学生视为服务对象,并努力提升学生体验。
高校的花式招生绝非简单的娱乐化或跟风。它的“破圈”效应,源于其精准切中时代脉搏:在信息时代塑造亲民形象,在竞争时代展现爱才诚意,在转型时代重构服务意识。它预示着高校在人才培养、校园管理、学生服务等更广泛的领域,需要持续进行理念更新和模式创新,从供给导向转为需求导向。这种服务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是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大学的内在需要。
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多部门协同响应的即时服务平台,实现“问题秒回、诉求速办”;服务从基础生活保障,转向覆盖学业、心理、就业等全链条支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将服务半径从校内延伸至地方发展……事实上,越来越多的高校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服务意识更深层次地融入校园治理、学生发展、社会对接等全方位环节。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式宣传的热闹最终需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成效。高校在创新招生形式的同时,更需苦练内功,确保宣传时的“承诺”真正兑现为入校后的“体验”,方能不负学生选择,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