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 余雅静
在教室一角,我发现了一张特别的纸片。红色封面上赫然写着3个金色大字——“结婚证”。打开一看,写着“石小帅♥王美美”,旁边还画了手拉手的人像。
考虑到贸然找他们,不一定能获知事情的全貌,于是我打算先找班长了解情况。
“结婚证”变羞耻证?
原来,英语课上,女生小王未带英语课本被罚站。男生小石红着脸站起来,竟然申请与小王一同罚站。这一举动当下便引起全班哗然。
事后,大家议论纷纷。不久,这张“结婚证”就在班里流传开了。
我有意观察这两人,小王看似一切正常,小石却心事重重。两人很少与人交流,小王除了课间上厕所,彻底“黏”在了座位上。
我暗想,他们可能也看过这张“结婚证”,正发愁吧,难怪两人上课状态都不在线。
这件事由小石而起,于是我先单独找他:“最近听课似乎心不在焉,怎么回事?可以说说吗?”
他快速地看了我一眼,转而低下头,随后是长久的沉默。
我递出那张“结婚证”:“老师找到一个东西,你最近闷闷不乐,是因为它吗?”
他看了看,犹豫半晌,终于开口将英语课上发生的事说了一遍。
“小王被罚站,你为什么也站呢?你明明带课本了呀。”
“我……”他的脸一下子红了,“我……不想让她一个人尴尬……”他把头深埋下去之前,我清晰地看见那眼角闪烁的泪光。
这泪光落进我的心里,涌起一阵心疼。我摸摸他的脑袋:“你的行为很温暖。为什么难过呢?”
“我只是想陪陪她,但那天后同学们一直说我俩是CP,还给我俩画‘结婚证’。我只是站一下,他们凭什么要这么说我……和她。”说着,热泪划过他的脸颊,他把头埋得更低了。
“结婚证”变青春通行证
小石的情绪让我自责。看到“结婚证”时,我如下判决书般直接定义他与小王的关系,殊不知他们内心有多少挣扎与不安。
其实,正迈入青春期的学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再版时写道:“这是人性中的至洁至纯。”
作为班主任,我不该武断地按下暂停键,而应向学生递出青春的通行证。
我蹲下身子,轻轻擦去小石脸上的泪珠:“如果你信任我的话,告诉我,你是不是挺喜欢小王的?”他一愣,怔怔地看着我,怯生生地点了一下头。
“谢谢你对我的信任。能说说为什么喜欢她吗?”
“她很可爱,学习很认真,做什么都很优秀……”小脸涨红的他不好意思地抿抿嘴。
“你真有眼光。这么优秀的她值得你喜欢。”我肯定的话语使得他黯淡的眼神中渐渐升起光亮来。
“面对喜欢的人,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去关心和爱护。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样帮助她呢?”
“课后去安慰她……提前一天提醒她带课本。”说完,他定定地看着我。
我竖起大拇指:“你瞧,这样做既帮助了她,又不会引起注意,不会让彼此尴尬。两全其美。”
他笑了,如释重负。
少年喜欢一个人的感觉是朦胧而纯粹的,不该被抹杀或遮掩,而该被看见,被理解。当我们看见它,便会知道它的可贵,知道这少年的可贵。
“结婚证”变闪光证
小石的心结已解开,可当他回到集体中,仍难逃舆论旋涡。于是,经小王和小石许可,我开展了主题为“闪光的我”的班会活动。
在活动中,我将那张“结婚证”贴到黑板中心:“小王为什么会被喜欢?”此话一出,当全班的目光投来时,他俩都下意识地低下了头。
经一番讨论,学生们说小王聪明文静、学习认真、关心他人……
“小王这么优秀,小石喜欢她,不是很正常吗?只不过表达喜欢的方式有很多,不一定要轰轰烈烈,默默认可与守护,一起进步也挺好。”
学生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小石慢慢放松下来。
“你们喜欢小王吗?”话音一落,很多学生给予肯定的回应。我追问理由。有学生说:“有一回我碰到一道数学题很难,小王看我愁容满面,马上就来教我。”有学生说:“作为红领巾检查员,她每天定点定时地提醒、检查,她很负责。”还有很多手高举着。
“小王,你瞧,有这么多同学喜欢你,他们都被你的美好吸引着。这是多么幸福而光荣的事呀。”
小王抬起头,扬起微笑。
我告诉学生们,追求美好是人的本能。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都有值得被喜欢的地方。我将“结婚证”翻个面,变成了一张闪光证,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闪光点。很多学生第一次发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闪光点,这么值得被喜欢。
我让学生每人写一张自己的闪光证,并贴在黑板上;同时,每个学生浏览别人的闪光证,如果认可上面写的闪光点,就签上名字。
当拿到自己那张写满签名的闪光证时,学生们的脸上洋溢着蜜一般的笑容。
我又将闪光证翻回“结婚证”:“互相欣赏彼此的优点,就可以结婚了吗?”
学生们纷纷摇头,有的说那得愿意一起生活,也有的说要去领证才算……我告诉他们,结婚需要闪光点,需要爱,更需要责任感。它离我们还很远,但闪光的自己一直都在。
我让学生们把闪光证贴在门口的“闪光墙”上,一走进教室便会看到闪光的自己。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对学生青春期前后的异性交往现象总是心怀警惕,容易“听风就是雨”,贴上“早恋”的标签。事实上,这是人类爱与归属的正常需求,它带给人被关注、被认可的感觉,不能将它简单地归类为爱情。只有轻轻点拨、慢慢引领,教师才能在青春的课题上留下无憾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