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比较法运用到实用性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小学部 汪萍萍
比较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教育教学方法。语文要素的习得,并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真切感受到“多一字不可,少一字不行”,发现语言的秘妙。实用性阅读提倡学生运用日记、观察手记等,展示自己观察自然、探索科学世界的收获,这样更容易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
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其中《爬山虎的脚》是第二篇。本单元语文要素为“让学生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此目标与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观察试验过程,写试验报告”的单元学习要素有相通之处。教学时,笔者采用比较法,让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一、预习反馈,理清文章内容
教学时,同桌之间先进行字词反馈,检查难点字词的字音掌握情况;对多音字进行联系意思理解,发现“据义定音”的方法。根据学生预习所填图示,教师请预习正确的学生分享概括思路。学生运用之前学习的概括归纳方法,先行思考《课堂作业本》第三题。由于有了同桌之间的比较和反馈,学生可以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图文对照,抓关键词
借助图片传达语言文字信息,能够用可视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妙处。课堂上,教师根据图示,顺势提问:“文中哪一段描写了爬山虎脚的样子?”在学生快速找到第三自然段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读好这段话,圈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关键词;根据关键词选出一副正确的图,小组交流汇报。经历这样的合作学习,学生重点关注语言描写,并做好了图文对照的选择,反哺语言学习。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感受作者描写的准确,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图。随着学生的反馈,教师适时板贴判断正确图的关键词——“嫩红”“六七根细丝”“枝状”“长在茎上”“叶柄”,借此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里的语言表达。
笔者在最初试教的时候想当然地认为学生一定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课后测试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在介绍爬山虎的脚时会出现信息不全、混乱不清的情况。通过图文对照和抓关键词的方法,不同学习能力水平的学生开始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充分研读有关爬山虎的脚的句子。
三、文句比较,感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课堂上,教师反问:“‘长叶柄的地方’这些关键词真的必不可少吗?”通过比较,学生理解了“长叶柄的地方”,并准确写出了位置,再次感受作者的准确表达。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设计现场采访回答,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观察顺序和观察角度。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贴:形状、颜色、位置。
接着,教师继续深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既然这样表达已经很准确了,为什么还要写“像蜗牛的触角”。学生讨论认为,爬山虎的脚因为“不大引人注意”,所以作者用“蜗牛的触角”这个大家常见的事物来打比方,这样易于读者理解。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每组句子的不同之处,进一步明确关键词。关键词是表达准确的重要依据,有助于落实教学重点。
四、总结发现,在学习中观察记录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多次复习来巩固。于是,教师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发现作家表达的秘妙:叶圣陶先生为什么能将爬山虎的脚写得这么准确、生动呢?学生一边回答一边提炼关键词。借助板书,教师再次示范了图文结合的观察记录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出示资料袋的两种观察记录。学生和同桌讨论并反馈各自的不同和相似。总之,比较法在实用性阅读教学中还是非常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