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浅谈数字化赋能“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双师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有助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 赵旌宇

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不足,亟须通过数字化手段创新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当前,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源有三类:一是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生,占比相对较少;二是非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毕业生,企业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相对缺乏;三是来自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虽具备实践经验,但教学能力和学历水平不足。后两类教师普遍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标准,亟须通过系统化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提升综合能力。然而,传统的培养模式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乏个性化和数字化支持,难以满足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提出以数字化为契机,借助互联网思维和方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培养深度融合,构建“双师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创新路径。这一路径不仅有助于新入职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岗位,提升信息化素养,还能为其职后发展提供支持,从而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二、数字化赋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核心路径

(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构建个性化职业规划

职业院校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中央及地方对职业教育发展和“双师型”教师认定的政策要求,制订学校专业建设五年规划。在此基础上,学校应引导新入职教师根据自身专业背景和职业发展目标,制定个性化职业规划。要在教师发展平台上设置目标管理、中期检查、终期考核等功能模块,并辅以温馨提醒和成果预警机制,确保教师培养过程的动态监控与有效反馈。

(二)开发多维度个性化培训资源包

针对新入职教师的不同来源和需求,开发基于数字化技术的个性化培训资源包。资源包应涵盖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实践技能培训、信息化教学工具应用等内容,并支持移动化、碎片化学习。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教师可在入职前的空档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反复学、选择性学、反思性学。同时,教师发展中心可通过线下竞赛、研讨、座谈等形式,检验教师的学习效果,确保职前培养目标的达成。

(三)校企共建互培基地,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职业院校应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互培基地。一方面,新入职教师可利用自身科研能力,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攻关,提升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技术人员可为教师提供实践操作指导,帮助其将企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协同,教师可以将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融入教案设计,同时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

(四)推行双导师制度,优化“五步带教法”

职业院校应为新入职教师配备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形成双导师培养机制。校内导师负责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导师侧重实践技能指导。通过教师发展中心、二级学院与企业三方协同,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共同备课、共同授课、资源共享、压力共担、成果共评的“五步带教法”。同时,完善校内导师带教制度、企业导师激励机制、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确保培养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三、数字化赋能教师培养的实践意义

数字化赋能“双师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不仅能够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水平,还能为其职后持续发展提供支持。通过数字化平台,教师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行业动态和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此外,校企共建互培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度,能够有效促进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数字化视域下,创新“双师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路径,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开发个性化资源包、校企共建互培基地、推行双导师制度等举措,能够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