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18日 星期

基于“以问导学”的科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以问导学”课堂让学习成果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真实课堂中解决实际问题。

□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 郝晶晶

新课标背景下,面对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研读不深入、学习支架不适切、评价方式欠丰富等现状,本文基于“以问导学”探索小学科学课堂构建和实施路径。“以问导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问学”中擅问好学,形成想学、会学、爱学、乐学、善学的课堂新样态。

一、以问引学,探究释疑

(一)析教材特点,定问题指向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可以理顺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将分散在不同学段的知识融会贯通,建构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以《船的研究》为例,本单元共计7个课时,围绕船的研究这一主题展开,内容涵盖船体材料的更新换代、船体构造的优化进程、动力系统的升级改造等领域。教师依据单元总目标和学习内容特点确定各课时侧重目标,使探究的目的更明确。

(二)研课时联系,理问题层次

“以问导学”课堂的主要特点是学生要探究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教师要研读课时之间的关系,搭建结构化知识框架,设置梯度驱动性问题,指导学生循序渐进达成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把单元整体知识转化为不同研讨问题、任务和活动。

(三)融单元板块,着问题驱动

“以问导学”的课堂需要以问题来主导,以可视性学习工具为帮手,引导学生开展单元的学习。问题要密切联系知识和生活,加强学生完成单元板块的连贯性和一致性。教师在单元结构化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提炼核心问题:造一艘船需要考虑到哪些方面?学生经过“先行学习—交互学习—后续学习”后,提出关于船的材料、动力、载重量等子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融通板块内容,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二、 以学促问,迁移创新

(一)活动链启问,让环节走真

“以问导学”课堂注重在活动中提升探究实践能力,具体细分为6个环节:问题驱动,确立研究对象;前置评价,设定评价标准;多维设计,揭示已有知识;制作模型,完成实物具象;测试改进,提出改进方案;展示评价,优化产品模型。这6个环节形成“以问导学”课堂的活动链。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运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等手段,优化教学环节设计,践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的教育理念。

(二)任务链促问,让探索走实

教师需将日常生活巧妙融入“以问导学”课堂的素材中,并精心构建连贯的任务链。“以问导学”课堂任务的真实性在单元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教师需逐步提升任务难度,探索课堂深度逐级递增模式,以持续激活学生的认知驱动力。学生在任务前查阅资料初步设计、任务中明确分工合作探究、任务后及时反馈优化改进。

(三)板书链促问,让思维走深

设计板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能理清教学脉络,而且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板书是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展示,也是教师个性化审美的体现。教师通过对活动及板书的整体设计,可以实现课时知识与内容的衔接,引导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三、问学融合,多元评价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实施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笔者借助评价工具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客观评价,将评价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用智慧评价系统实时跟踪。笔者还设计了自评、互评、师评量表,引导学生从浅层认知过渡到深度探究,唤醒其内在学习动力,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开展自我审视,深化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优化学习策略。

结果性评价是针对单元学习目标和单元学习内容进行测评反馈。“以问导学”课堂运用雷达图进行评价。该雷达图的面积取决于4个维度的评分和4个等级的数值。这些数值越高,雷达图所覆盖的区域就越接近四边形,科学素养更高。这4个维度反映了学生在“以问导学”课堂学习过程中所培养的技能。4个等级的数值1、2、3、4分别象征着“优秀”“良好”“尚可”“继需努力”的评估结果。教师通过累加这些数值得出一个总分,并在评价表格上附上简洁的评价或激励性的话语。这些形成性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关键部分,旨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反思学习成果,增强学习信心。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