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余姚市第一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潘伟锋
为破解当下传统文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校以民俗文化深度教学的视角,探索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学校以做“有根有魂的中国娃”为导向,以“遇见”家乡民俗文化主题为原点,以民俗活动为真实情境下的学习场所,通过“遇见民俗、互鉴民俗、新荐民俗”这3个深度学习环节,让学生经历文化传承的感知、认同和内化过程。
一、“记录、深耕、触摸”促进认知理解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中华民族抹不掉的精神基因。学校通过实景式记录、主题式深耕、定点式触摸来让学生“遇见”民俗,近距离走进、认识、理解、感悟民俗文化价值,解读民俗文化内涵。
实景式记录就是在对真实场景的走访、考察、体验后,通过文字、镜头等方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深度学习方式。例如以家乡的饮食文化、传统节日为线索,让学生从具体的人、物、事中感受家乡的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
主题式深耕就是根据有比较鲜明的民俗特征的材料(如名人故事、故事传说、俗语谚语等)确定一个主题,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多角度对主题进行深入探究,体验、认知、理解相关民俗文化。主题式深耕通常依照“导—研—展”的方式聚焦民俗文化,主题明确,指向统一。
定点式触摸就是在主题民俗活动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民俗文化点,如传统游戏、饮食文化、故事传说等进行探索,让学生用多种感官触摸体验民俗文化。如在“四明大地寻姚味”后,学生延展学习世界各地具有典型美食文化特色的某一个点,通过项目式学习,达到深度认知体验。
二、“浸润、延展、比较”触发心理认同
民俗历史悠久,但很多民俗远离学生生活。如果仅停留于民俗文化的“外观体验”,没有生活情境支撑,缺少“主观体验”,可能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民俗文化的内核。因此,教师需要与学生的真实生活对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深度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感受和认同。
一是设计精简浓缩版的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风”。学校选取学生兴趣点浓厚且具有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特点的饮食文化、乡风文化等开展体验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学校融合校本课程“我们在成长”相关资源,开展适合学生的“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
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文化对接与认同,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进行主观体验,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中思辨。校园环境建设以校园吉祥文化的浸润为主,以“世界长廊”与“中国长廊”两廊文化为辅,让学生在校园中就能感受到地方、城市、国家3个层面的文明形态,在对比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是加强学生对世界文化了解,厚植家国情怀,坚持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学校拓展校本课程并编写了《游世界玩英语》《吉祥文化》《民俗剪纸》等拓展指导手册,让学生充分体验世界民俗文化的多样。通过项目交流、课程共建、游学互动等措施,引导国际友人学习书法、国画、武术、地方民间艺术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传承、传播、迭变”增强文化自觉
为了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类平台,激励学生通过孵化式传承、微创式传播、破茧式迭变等深度学习方式,形成文化自觉。
学校借助社会力量将本地成功申遗的项目和非遗传承人引荐给学生,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每周三开设走班式社团活动课,寻找姚剧、剪纸等方面的优秀非遗传承人来校开设社团课,带动学生热爱民俗文化。
利用网络微平台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创造性传承。校电视台开辟《朗读者》《表演秀》等栏目,其中有笛子、古筝等民乐演奏和传统曲艺项目,为学生搭建传承与发扬传统艺术文化的舞台。各班还创造性地制作民俗节宣传视频,并把这些视频推送到市博物馆、电视台,让民俗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
学校利用特色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民俗进行大胆地创新融合,促进文化行为的自信。学校特聘民间剪纸艺术家为指导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新题材的创作。学校德育组联动体育组,将传统的体育游戏融入体育课、大课间和竞技比赛,让学生在传承先人游戏智慧的同时,玩出创意、玩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