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衡量高层次人才的核心标准从来不是一纸文凭,而是真才实学的技能硬实力。
□胡欣红
近期,某职业院校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公告引发热议,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门槛被部分网友质疑为“萝卜招聘”。
在学历水涨船高的当下,博士到高校谋职都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该校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学历要求放低到大专以上,乍一看确实有悖常理,但要看到该校是引进两名高技能实训教师,而且需具备相当于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世界技能大赛奖牌获得者等的顶尖技能水平。学校强调,此次招聘的高技能实训教师岗位,核心职责是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提升实践操作水平,这类岗位需要的是全国技术能手、非遗传承人等在一线打磨出精湛技艺的行家里手。
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决定了其引才逻辑有别于其他高校。简而言之,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人才评价必须“以技为先”,教学重点在于实操实训、技能传承与产业对接。职业教育的课堂需要的是能工巧匠,衡量人才价值的首要标准是将技术经验转化为教学成果,而非学历。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学历低门槛”的背后,是远超普通岗位的“技能高门槛”。此次该校的招聘公告明确列出的资格条件,可谓“含金量”十足:世界技能大赛奖牌获得者需要在毫米级精度的操作中突破极限,省级非遗传承人需数十年深耕传统技艺,全国技术能手更是产业工人中的“金字塔尖”……这些条件筛选出的人才,其专业技能水平堪称“国宝级”,当然更为稀缺。毫不夸张地说,“门槛比博士还高”的评价体系,其实是对“唯学历论”的纠偏——当一个人在特定技能领域达到顶尖水准,其价值早已超越学历符号,正如工匠大师带徒传艺,靠的是“手上功夫”而非“纸上文凭”。
上文中的质疑,本质上是对职业教育人才标准的认知错位。长期以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定义被窄化为“高学历、高职称”。但是,技能型人才同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有数据显示,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70%以上的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引进能工巧匠、技术大师担任教师,正是破解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关键举措。若简单套用世俗意义上的引才标准,反而会导致一些“有技术无文凭”的人才被拒之门外,背离职业教育的办学初衷。
从各地实践来看,打破学历壁垒引进技能人才正在成为趋势:比如,北京对世界技能大赛金牌获得者破格晋升副高级职称;一些名校在教学实践中重用高技能人才……该校此次招聘所提供的20万至30万元年薪、副高级职称待遇,既是对技能价值的认可,也为职业院校引才树立了“不重学历重技能”的典范,值得推而广之。
英雄不问出身,有无才华不在学历高低。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衡量高层次人才的核心标准从来不是一纸文凭,而是真才实学的技能硬实力。职业院校招聘时放下学历“卷尺”,拿起技能“标尺”,这不是降低人才门槛,而是重构人才价值坐标系,是职业教育回归本质的清醒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