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春游经济热潮涌动,博物馆已然成为国人度假的热门地点。近日有媒体就高校博物馆相关话题面向全国的6000余名大学生发起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64.32%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应该向社会大众开放;也有受访者认为,高校博物馆的开发、开放程度仍待提高,存在宣传力度不足(65.29%)、展览缺乏吸引力(51.59%)、开放时间有限(47.15%)、展览内容陈旧(24.50%)等问题。
博物馆是“大学里的大学”
□冯海燕
与社会上一些知名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或许面积没有那么大,藏品没有那么多,但它们都是学校乃至地方的发展史,是学校精神的物质载体,体现学校独有的气质。真正彰显高校博物馆魅力的,在于精,在于专,在于其滋养的学术生态。正是凭借着独有的优势和特色,一些高校博物馆近来频频出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展示中医药炮制工具和经典方剂古籍,设置生动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展览,是该校学子学习和研究的宝藏资源库,同时也是向社会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桥梁与纽带;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汉代铁鏊,以“摊煎饼神器”的接地气解读,让农业研究走进大众视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的浙江旅游博物馆是全国首个以旅游为主题的博物馆,很多人用City Walk的方式追溯那份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高校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文化的注脚,是相关领域先辈探索的轨迹,可以让学子从中汲取养料,助力他们成长。
高校博物馆是学科教育的延伸课堂,也是实现跨学科对话的交融媒介,让学子视野更宽、见识更广、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元。从某种角度来看,博物馆其实也是一所高校的家底,高校的含“矿”量决定着博物馆的成色及影响力。开放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就是向社会展示高校的软实力,即学校的文化自信、历史自信。随着“研学热”的兴起,高校博物馆成为中小学生研学打卡的热门场所,一块岩石薄片、一张中医古方……让知识传承变得具象化,使博物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学术基因库”。
小而专的博物馆,是高校与社会对话的文化接口。随着它们更好地融入大众文化生活,那些细分专业领域的知识也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中小学生提供了优质的研学资源。希望高校都能守护并不断丰富专属自身的文化“富矿”,办好博物馆这个“大学里的大学”。
□夏熊飞
让更多高校博物馆“出圈”
相较于很多“大而全”的综合型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往往属于“小而精”的专业型展馆,也更能满足部分观展者对专业或小众领域展品、文物等的探求欲。如果说因为隔着一道校门,此前高校博物馆还属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话,那么在社交媒体上“种草”笔记、攻略等的带动与宣传下,如今它们正逐渐成为人们新的打卡胜地。
对于这样的开门纳客,广大民众当然喜闻乐见,而这对于高校博物馆乃至高校自身的发展也大有裨益。高校博物馆“走出去”,一方面是在切实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也是其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的体现,有助于丰富民众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让大家有更多元的选择。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垂直性很强的领域,高校博物馆优势明显,能很好发挥“术业有专攻”的特长。这些高校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客观上完善了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传统博物馆体系的重要补充。
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博物馆的对外开放,管理压力肯定比“养在深闺”时大得多,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肯定都需要“升级”。其实这也倒逼地方政府、高校等在校园博物馆的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让高校博物馆实现提质增效。接受广大民众的参观探访,也是高校博物馆在全社会面前的一个集中展示,大家的点赞抑或意见、建议等,都有助于其扬长补短、优化管理方式。
对于高校而言,开放博物馆更是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播种育苗”。高校要持续不断地发展,最重要的是吸引更多“双向奔赴”的优质生源。校内博物馆与学校往往是同宗同源、同频共振的。不少青少年很可能就是因为参观了一所高校的博物馆,进而对相关专业及这所大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许下心愿。
高校中有一些冷门专业往往在高考志愿填报季“无人问津”,除社会上的功利主义等观念作祟外,这些专业没能为大家所熟悉,恐怕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不妨利用好校内博物馆“出圈”的契机,增加学校各专业的曝光度,扩大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博物馆开放 是个系统工程
□李 平
一方面,“文博热”持续升温呼唤高校博物馆走向大众;另一方面,高校博物馆把服务的对象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绝非把大门“打开”那么简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总量超过400家,其中70%以上为小型馆。高校博物馆是专业文化建设的产物,具有稀缺性、专业性强、知识面宽等特色。有些高校博物馆还是国内博物馆中的“唯一”“第一”。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与公众教育的桥梁,高校博物馆在面向社会开放、提供文化知识方面的确大有可为。
然而,高校博物馆向广大民众开放面临诸多难题。目前全国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人手不足、资金匮乏等问题。一些高校管理者出于管理难度、安全风险、文物保护等方面的考量,顾虑重重,也使得高校博物馆难以真正向公众“敞开大门”。此外,目前多数高校博物馆都呈现“小而专”“小而特”的特点,缺乏宽敞的展厅与公共服务区域,接待能力有限,这也使得一些高校博物馆的开放“有心无力”。
如何破题?一是要强化政策统筹与资源投入。事实上,一些高校博物馆已经获得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的支持,直接服务于社会。北京、四川等地通过政府与高校共建模式,推动高校博物馆向公共文化空间转型。二是要构建多元合作机制。可通过校地协同拓展实体空间、跨馆共享盘活藏品资源等,解决高校博物馆空间不足、博物馆藏品有限等痛点。三是要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可打造线上展览与教育平台,扩大受众范围和影响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可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偏好,动态调整活动主题与开放时间。
也要看到,鉴于高校博物馆固有的教学科研职能,不必强求它的运行模式完全向社会公共博物馆看齐。高校办博物馆,本该结合自身特点及特长,体现专业优势及办学特色,以教书育人为本,同时要处理好教学、科研服务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
高校博物馆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整合多方资源,通过政策赋能、校地共建与技术加持,让高校后顾无忧,方能使其加大开放力度,真正成为城市文化地标、青少年研学基地、公众终身学习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