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4月1日 星期

大学生择业“从心出发”值得鼓励


□朱小峰

近日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健康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26岁的黄女士,选择留校当一名“食堂阿姨”,并被学生亲切地叫作“黄妈”。黄女士表示,虽然工作很辛苦,但自我感觉挺好。

黄女士的这一举动和心态,引来网友议论纷纷。按照常理,北大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目标似乎应该更高远些,她却选择进入食堂干体力活,有点令人费解。

但是,职业选择终究是个体行为,大学生的就业是一个理性化的过程。这种理性化,是大学生能力基础和性格兴趣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女士透露,她去过互联网大厂实习,可每天被KPI推着走的滋味并不好受,“我抗压能力一般,更想吃体力的苦,在食堂工作的时候比在互联网大厂更快乐”。可见,黄女士目前留校当一名“食堂阿姨”,是她基于自身特点作出的选择。

大学生就业这一事关民生的话题,从来都不缺乏关注度。无独有偶,近日,“北大毕业生转行做正骨师年入超百万元,曾被同学踢出班级群”的新闻同样受到广泛热议。该新闻事件的主角、北大医学部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张乐超在职业选择上和黄女士异曲同工,即根据自己对于职业的理解进行了取舍。他们的故事,对于正处在毕业季的大学生群体,极具参考意义。

一方面,就业从来都是大学生自己的事情。每个人的能力禀赋、性格特征和物质精神需求都不同,职业的选择就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千军万马同往一处去”不可取也不可能。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工作好坏的衡量标准掌握在求职者手中,别人无权干涉。因此,大学毕业生要把自己和别人的就业选择进行分离,选择自己认为适合的道路,不必在意外人如何评价。换言之,如果一味地在意“他者怎么看”,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其实是在给自己制造选择障碍。

另一方面,社会要充分理解和包容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既然就业的决定权在于大学生自己手中,社会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耐心和宽容,对他们的就业择业多鼓励认同、少评价打击。大学生择业,只要不违背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只要自食其力、有利于社会,就值得尊重。

列夫·托尔斯泰说:“人,就是一条河,河里的水流到哪里都还是水,这是无异议的。但是,河有狭,有宽,有平静,有冰冷,有浑浊,有温暖等现象,而人也一样。”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应由自己去选择。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