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星期

治理“掐尖”,重塑教育生态


●治理“掐尖”,绝非简单的政策纠偏,而是一场关乎教育价值观重塑的深层变革。

□谌 涛

义务教育阶段的“掐尖招生”,如同一把隐形的利刃刺痛着公众对教育公平的敏感神经。从家长为孩子连夜赶制的豪华简历,到学校以开放日为名的隐秘测试;从跨区域选拔的拔尖计划,到民办学校明码标价的借读名额……这些被异化的招生乱象,让本该普惠的义务教育沦为资源争夺的战场。近日,教育部启动2025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将治理“掐尖”置于首位,释放出重塑教育生态的强烈信号。

“掐尖”招生的本质,是少数学校通过抢夺优质生源制造升学神话,进而形成“好生源—高升学率—更多资源”的畸形循环。一些学校凭借“掐尖”垄断优质生源,区域内其他学校便陷入“生源流失—质量下滑—口碑下降”的恶性循环。为迎合“掐尖”标准,家长不得不将孩子推向低龄化竞争:幼儿园阶段备战幼升小测评,小学生熬夜刷题冲刺“秘考”,培训机构趁机兜售简历包装服务。如果教育被异化为“军备竞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社会情感能力等就无从谈起。

教育部的专项行动直击要害:严禁通过测试、竞赛、证书、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严禁设置重点班,严打“校园开放日”变“秘考日”等隐形操作。

但要根治“掐尖”,需从表象治理走向系统重构。要以数字化改革穿透隐秘角落。当前,“秘考”转入地下,通过培训机构、家长社群等渠道隐蔽进行。有关部门可构建智能监测网络:打通学校、培训机构、竞赛组织的数据壁垒,对异常报名、集中培训、高频转账等行为实时预警。

要以教育评价改革消解“掐尖”动力。眼下,清北录取率、竞赛金牌数仍是一些地方教育政绩的核心指标,学校和地方政府难抵“掐尖”诱惑。应加快推行绿色评价体系:取消下达升学指标,禁止公布学校中高考排名;将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纳入评价范畴。唯有改变指挥棒,才能让学校从“抢好生源”转向“教好学生”。

要以家校社协同重塑教育共识。不少家长既是“掐尖”受害者,又成为合谋者。破解这一悖论,需构建“三位一体”育人共同体:在学校禁止任何形式的生源宣传、升学考评;在社区创建“家庭教育会客厅”,邀请心理专家对家长开展认知干预;在媒体平台发起“童年保卫战”,通过纪录片、数据新闻揭露“掐尖”产业链的隐性伤害。唯有形成价值共识,才能打破“家长既是受害者又是共谋者”的囚徒困境。

治理“掐尖”,绝非简单的政策纠偏,而是一场关乎教育价值观重塑的深层变革。让数字治理消解暗箱操作,让科学评价替代功利追逐,让理性共识驱散群体焦虑,才能重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生态。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