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星期

为何越来越多的学校推行“无屏课堂”?


新闻回顾 “每周五上午,我们学校所有班级关闭电子屏,让老师回归用板书和学生互动的课堂。”最近,杭州一所小学因为从本学期开始推行半天“无屏课堂”引来广泛关注。“无屏课堂”是该校的一个尝试,一方面是出于保护学生视力的考虑,另一方面是希望教师可以从“PPT操作者”转为“学习设计师”。现实中,选择“屏闭”的学校远不止杭州这一所,方式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那么——

适当“闭屏”引导师生合理使用技术

□郑建钢

每周五上午将电子屏切换成“闭屏”状态,是杭州这所学校突破工具理性的一种自觉:减少PPT过度使用,倡导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不但能够保护学生视力,还能够减少师生对屏幕的依赖,促进个性化教学。

标准化的PPT教学具有不可否认的优点,如表现形式丰富、直观性好、效率高、操作便捷等。而缺点也很明显,如教师思维受到一定束缚,对PPT的内容只能机械照搬,不利于个性化的灵活发挥;师生之间交流减少、互动欠缺,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转换速度过快,许多学生往往来不及记录重点内容,知识点难以及时消化……

再好、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也只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地使用,不能过度依赖。相对而言,传统教学方式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通过教师板书的节奏,学生能够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梳理知识脉络,理清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采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注,使重点一目了然,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教师可以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习需要。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PPT教学,都有其优、劣势,教师要根据学情、学科特点等,把握好使用的度,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比如,当需要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时,PPT的图片和视频生动形象,优势比较明显;当需要深层次分析、讲解时,用传统教学方式则比较合适。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多种教学方式间灵活切换,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和方法的多样性,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无屏课堂”的推行,在促使教师减少对PPT的依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讲课效率,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人工智能时代,切不可陷入“技术至上主义”陷阱。

教学不应过度依赖电子产品

□关育兵

在电子教学设备已成标配的今天,不少学校主动给课堂“做减法”,倡导适当关闭电子屏,回归传统的板书教学,引来一众网友点赞。

如今的课堂,智能黑板、投影仪等设备确实带来了显著改变。抽象的知识通过动画演示变得直观,海量的教学资源可以即时调用,教师备课效率大幅提升。但在这股“智慧教育”的热潮中,不少课堂却陷入了“为技术而技术”的误区:有的教师整节课机械地翻动PPT页面,有的课堂用声光电效果代替深度思考。更不用说青少年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会导致用眼负担加重。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仍居高不下,这与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不无关系。

一些学校推出“无屏课堂”,体现了一种教育定力。当粉笔重新在黑板上书写,教师不得不放慢节奏,这种看似“低效”的教学方式,反而创造了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有学校的对比实验显示,在理科教学中,教师手写推导过程,学生知识留存率远高于单纯播放PPT。值得欣慰的是,“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开展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重视。有的学校在电子白板内植入智能提示系统,限制教师每节课使用电子屏幕的时间;有的地方开展教师板书大赛,帮助他们重拾教学基本功;辽宁更是出台新规,对电子产品教学时长、电子产品的选择和使用等作出了明确系统的规定。

当然,倡导“不过度依赖”绝非否定技术进步。在需要动态展示的教学环节、需要拓展视野的人文课堂、需要即时反馈的语言教学中,电子设备确实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分寸:什么时候该用PPT让知识更生动?什么时候该写板书让思维更连贯?这考验着每位教师的教学智慧。

站在教育现代化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敞开怀抱迎接新技术,也要保持清醒守住教育本质。“不过度依赖电子产品开展教学”不应是几所学校的特色实践,而应成为整个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期待更多学校能在“用屏”与“离屏”间自如切换,教师们既能娴熟地操作智能设备,又能写一手漂亮板书。决定教育质量的,从来不是屏幕的尺寸,而是思想的深度;不在技术的过度使用,而在育人的温度。

教师当以道驭术、 以术载道

□李 平

眼下,不少学校推出“无屏课堂”,倒逼教师减少PPT依赖,使用手写板书和传统教学工具进行授课,引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核心素养,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内“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工具早已被“一台电脑、一部平板、一块智慧大屏”的现代化智能设备所取代。教具的升级与更迭,折射出教育技术的革新,也带来教学的高效和便捷。然而,数字化浪潮下,面对技术的更新迭代,教育领域需警惕过度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毋庸置疑的是,一些学校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PPT充斥课堂”“无PPT上不了课”“教与学受限于屏幕之中”等现象。

反思技术异化带来的弊病,并非全盘否定技术在教育教学当中的作用。身处信息化时代,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包括对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会在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题研究等日常工作中充分驾驭新技术为自己所用,突破教师自身在知识储备、教育经验、思考深度等方面的短板,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要理解人工智能与多媒体技术的本质,明确其辅助作用而非替代教师的功能。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板书和PPT绝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任何工具的应用都应以提升课堂质量为目标,而非本末倒置。粉笔、板书是工具,PPT也是工具,课堂的好坏从不取决于使用何种工具,而是取决于教师是否懂得把学生看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个体。无论是PPT的智能生成、AI数字人视频的创作等,都只是教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师可以娴熟地运用这些技术手段解决教育问题,但也要避免患上技术依赖症。

说到底,教师要以道驭术、以术载道,始终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基于人的差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教学设计紧密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让教学内容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