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4月1日 星期

高校践行“严出”释放强信号


●所谓“严出”,并不单纯是指高校在毕业考核上对学生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业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来实现一个“严”字。

□王 彬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官网公布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全校本科生学业预警名单。学校称,经审查决定给予全校(包括3个校区)共737名学生学业预警,给予134名学生学业预警并第一次降级试读,给予81名学生学业预警并再次降级试读。此前,广东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高校也公布了学业预警结果。

众所周知,一些高校“严进宽出”,不仅导致大学生的“含金量”下降,也严重影响高等教育的社会效益与价值。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改“宽出”为“严出”,便是大势所趋,也关系着科教兴国的成色。

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要求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严进严出。此后,从教育部门到各大高校,一直在想方设法加以落实。前些年,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一则通告,决定把18名考试成绩不合格学生的本科学历转成专科,还有高校将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留级或清退等,就曾引发舆论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发布学业预警,其中不乏降级、劝退、退学等处理。

从实际情况看,所谓“严出”,并不单纯是指高校在毕业考核上对学生有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业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来实现一个“严”字,避免陷入“前松后紧”的尴尬境地。

就拿学业预警来说,很多高校每学期都会发布,这既不是“处分”,也不是“惩罚”,而是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与保护。预警之后,往往都伴随着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介入,包括但不限于家校谈话、心理辅导等,让这些被预警的学生早日回归正轨。毕竟早发现、早预警、早行动,才能避免学业危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个预警机制,更符合教育的初衷,也更有利于发挥家校合力,以保障教育教学质量。如果预警失效,才会有降级、劝退、退学等梯度式的惩罚机制。而这样的惩罚,也只是手段,并非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重视学业、更努力学习,走出“混日子”“混文凭”的现实误区。

教育部三令五申,对高校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在具体操作上,一些高校还尝试推行降低转专业门槛、推动产教融合等接地气的探索实践,给大学生更开放的选择、更广阔的舞台,助力他们奔向成才的终点。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严出模式”,除了在考核上有高标准、严要求,更需要在提升教育质量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高校不仅要培养“合格学生”,更须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实现高等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向奔赴”。

高等教育的“严出”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兼顾“强管理”与“柔关怀”,久久为功。这于高校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坚持“严出”,将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