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3月28日 星期

乡村学校“五育”融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乡村学校在实现“五育”融合的过程中,应结合学校实际,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融合路径。

□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 谢海麒

“五育”融合旨在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相互连接和渗透,构建全面的育人体系。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五育”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育人方式变革的基本趋势。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振兴乡村教育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新使命,“五育”融合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关键途径。通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以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中心小学是一所以美术为特色的乡村学校。学校通过将美育融入到知识传授、道德熏陶、劳动实践等各个环节中,探索出一条“五育”融合的新路径。

一、确立“美美与共”目标体系

为确保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东吴镇中心小学确立了“美美与共”目标体系。通过这一目标体系,学校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五育”各自为政的局面,实现“五育”之间的相互关联与深度融合,构建一个相辅相成的良好育人生态。

(一)陶冶道德情操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品行表现、责任意识和国家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学校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具有乡土特色的德育活动,以美润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塑造健美体态

学校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让学生体验并感受运动与美的紧密关系。利用乡村广阔的户外活动空间,学校开展了丰富的体育活动,如跑马拉松、户外探险等,让学生在运动中欣赏形体美、体会运动美,实现以美健体,推动学生体育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双重提升。

(三)习得劳动技能

学校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及热爱劳动的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学会自立、自强和自律。结合乡村农业生产特点,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实践,如田间劳作、手工艺制作等,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探索“融合创美”育人路径

在“美美与共”目标体系确立后,学校开始积极探索三阶互融的多维育人路径。

(一)学科融合,构建育人多维课程

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寻找不同学科与美育的融合点,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渗透。首先,将六大艺术课程作为基础必修课程,以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其次,在社团活动时间为学生提供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二)活动融合,探索育人多彩样态

学校将活动进行整合,设计出以美育为核心的学生活动节,通过活动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开展全员参与的各级美育活动,如每年举办“东小好声音”“最美朗读者”等活动;另一方面,结合重大节日和关键事件,开展美育与思政结合的实践活动,通过艺术之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评价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立了“各美其美”的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旨在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育实践提供有力的反馈与指导。

1.分项设计

依据“美美与共”目标体系,学生评价模块被细分为五大板块:品德美、学习美、健体美、创艺美、勤劳美。品德美关注学生的品行表现、责任意识和家国意识;学习美聚焦知识技能、兴趣习惯及实践创新;健体美涵盖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创艺美注重审美感知、艺术表现与创艺实践;勤劳美强调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和劳动成果。这五大板块根据不同年级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评价指标,旨在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进步情况,学校采用分等级评价方法,实施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分层激励

学校还建立了增值性评价机制,定期评估学生在品德、学习、体育、艺术、劳动等“五育”方面的发展水平。评估结果不仅反映出学生的能力水平,还显示出学生的发展潜力和进步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潜力,实施分层激励,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措施:优秀生获得更高挑战和奖励,中等生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学困生则获得更多鼓励和帮助。通过这种分层激励,学生能够感受到进步和成就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学习。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