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应立足于儿童的兴趣、经验及发展特点。
□诸暨市暨北幼儿园教育集团 何秀丽
在我园文化课程的开设过程中,教师们发现幼儿的课程主导意识并不强烈,课程活动的决策权和主导权并未真正掌握在他们手中,导致了“儿童缺位”的现象。一些教师虽然强调“儿童本位”的理念,但是在课程组织时却盲目追求低结构化,导致将“放手”误解为“放羊”,或者在追随与推动个别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时,忽视了其他幼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们尝试基于“儿童本位”理念开展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和经验的建构者。
一、幼儿学习品质的含义
幼儿的学习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这些品质需要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长期培养。学习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必须立足于幼儿的立场,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身心发展特点、经验水平,并采用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去设计、组织和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真实、有意义的体验,进而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
二、“儿童本位”教学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分析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这要求教师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并对这些兴趣点进行选择。在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观察、科学分析,以真正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二)给予肯定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很重要。为了营造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坚持幼儿的主体地位,并通过和谐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在活动中,教师的立场和指导方式对确保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至关重要。
(三)创设环境
幼儿园环境不仅是课程创生的来源,也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和结果,它是基于幼儿的生活事件、游戏探索等形成的多元化课程资源。儿童视角环境创设强调儿童不论年龄大小,都有权利对自己生活、游戏、学习的空间提出设想,并进行自主设计和决策。这意味着教师应积极邀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过程,减少仅利用幼儿作品进行环境布置的做法。
(四)持续探究
在课程的回顾环节,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活动中的经历,如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解决了什么问题,完成了什么操作,获得了什么经验等。通过回顾,幼儿能够巩固和扩展经验。根据幼儿的表述,教师应给予有针对性的补充与反馈,并适当追问以激发幼儿深度思考。
三、“儿童本位”教学活动的实施重点
(一)明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首先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并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达到发展目标。教师需要有机地融合幼儿当前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点,并及时将幼儿的行为和表现与课程目标相链接,以此明确课程的实施方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和信任幼儿,并在幼儿遇到问题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他们查找资料、进行调查,使幼儿主动参与学习。
(二)归还儿童的活动主导权
在活动中,教师应分享主导权,认同幼儿的想法,并帮助幼儿梳理思路,制订更具实践性的活动方案。例如,当幼儿提出材料费用或安全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决定权交给幼儿,并追问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通过调整自己的立场和采用开放式提问,推动活动有效开展,实现“儿童本位”的理念。同时,教师和幼儿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活动计划。
(三)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成长需求和兴趣,因为并非所有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都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探究的主题应是有意义且蕴含丰富教育价值的。教师应对幼儿兴趣中的核心经验和教育价值进行全面分析。幼儿参与活动时,教师需观察和记录幼儿已具备的能力及需要进一步支持的方面。
(四)引导儿童持续思考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贯彻“儿童本位”的理念,通过观察与分析、相信与质疑、打造支持性环境等策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在活动中,幼儿是主导者,拥有决策权和选择权。教师作为支持者、记录者和陪伴者,需要耐心观察和细致分析,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资源和环境,帮助他们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探索更深入的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