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3月25日 星期

体育当从单一考核走向育人


□孔德淇

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呼吁取消3000米长跑测试,引发舆论热议。这场争议看似围绕一个体测项目的存废,实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体质下滑的深层焦虑、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冲突,以及社会对青年健康状况的集体反思。如何从中剖析其本质,找到科学解决办法,成为高等教育乃至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课题。

长跑是锻炼意志力、提升体能的经典方式,高校借此倒逼学生锻炼,其初衷值得肯定。像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多年实践表明,在科学训练下多数学生能达标,凸显长跑对提升体质的积极意义。

但也应看到,学生群体对3000米跑的“恐惧”并非矫情。中南财大评分标准显示,女生15分钟内跑完3000米才能满分,及格线为19分30秒。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这一标准不甚合理。长距离跑对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及心理承受力的要求更高。缺乏循序渐进的训练和差异化的考核,仅靠临时突击和“一刀切”标准,易加重学生畏难情绪,甚至导致运动损伤。

中南财大学生的呼吁,还指向高校体育教学工具化问题。在当前环境下,当体测成绩与保研、评优挂钩时,体育的意义似乎发生了偏移。该校工作人员称3000米跑是体育期末“可选项”,学生可换立定跳远等项目且不影响毕业。但不同项目得分权重差异大,如3000米占20分,其他项目上限低,学生仍可能为获得高分被迫选高风险项目。这种“名义可选,实际受限”的考核,暴露出高校体育评价体系的机械性,即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多元身体条件的学生,忽视了体育教学“因人而异”的本质。

解决争议的关键,不在于简单取消或保留某个项目,而在于让高校体育教学从“体能考核”转向“运动育人”,让体育真正成为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终身锻炼习惯的载体。在具体实施层面,高校有诸多改进空间。一是让考核标准更具弹性,开设攀岩、飞盘、瑜伽等多样化体育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并通过过程性评价纳入日常锻炼记录。二是强化科学指导与安全保障,为长跑等高风险项目设置配套的分阶段训练计划,开展体能测试前健康筛查,避免学生“裸考”受伤。三是弱化体育成绩的功利性绑定,保研、评优过度依赖体育分数会扭曲运动本质,高校应探索更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避免将体质差异转化为机会不平等。

改善大学生体质,还有赖于营造良好的社会运动氛围。政府应加大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企业可开发运动激励类App,媒体需消解“以瘦为美”“宅文化”等不良导向,多方合力,共同营造“运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只有当运动成为年轻人的自主选择,“脆皮大学生”的标签才能被真正撕去。

这场争议,不应停留在“该不该跑”的表层争论,而是要聚焦如何让青年爱上运动。只有高校体育回归“以人为本”的初心,让运动成为浸润日常的生活方式,才能让学生告别体测焦虑,成长为体魄强健、精神饱满的新时代青年。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