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招文科不可解读为“文科过时”,而应视其为AI时代文科新发展态势的“风向标”。
□程振伟
近日,复旦大学表示即将推行“教育教学3.0版”改革计划,文科招生比例从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同时扩大新工科,组建六大工科创新学院。同时,要进一步加快AI与各学科建设的深度融合。
文科缩招并非什么新闻,只是以文科著称的复旦,明显减少文科招生比例,引得更多人发问:是文科过时了,还是文科人才需求减少了?
文科教育及专业被压缩,已然是世界性趋势。此前哈佛大学本科生学院取消了至少30门课程,涉及20多个系,其中大多是文科专业。早在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宣布撤销6个本科专业,其中主要是文科。文科缩招,最直接的传导因素是出口端需求减少。2024年,安徽省教育厅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公布了2022年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的专业,教育学、档案学、传播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地质学、世界史、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上榜,不难发现,文科专业居多。
那么,看起来文科人才需求减少,背后掩盖着哪些深层次问题?事实上,复旦一方面是在对文科规模“做减法”,另一方面则是在拥抱创新上“做加法”。针对传统的文科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这一难题,学校砍掉了一些不合时宜的专业,及时整合办学资源。与此同时,则是在新文科特别是AI赋能重塑下的文科“AI+”上做文章。目前,人文社科背景的培养项目容量约占复旦本科2025级的30%,但内涵和模式有很大的转型升级。通过文理交叉、文工结合、文医融通,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比如构建中华文明数据库,用多模态大模型复原早期文明时空图谱;比如发挥文科优势,在多学科算法设计中嵌入伦理审查,避免技术“跑偏”;等等。
文科衰退或者说文科式微,是人类文明不能承受之殇。复旦缩招文科不可解读为“文科过时”,而应视其为AI时代文科新发展态势的“风向标”。DeepSeek等通用型AI的爆发式发展,让知识获取的壁垒进一步被打破,文科应朝着“做精传统文科”“激活新文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挺进。人工智能应成为新文科建设最大的“变量”和“增量”。比如甲骨缀合研究采用“人机协同”,AI负责碎片匹配,学者专注语义解读,达到“机器扩展人类认知边界”。再比如像复旦所做的那样,推行“AI素养全覆盖”,让文科生掌握“与AI对话”的能力,用大模型助力文献分析,用知识图谱发现研究盲点,用智能体模拟社会运行。
文科永远不会过时,而是要拥抱新变化。复旦的做法,只是对AI全面重塑研究、工作、生活形态的积极主动回应。文科和工科或者其他学科的比例减少还是增长,只是表面现象,关键还是让学生拥抱技术进步带来的“能力复利”。打个比方,当下的教育是让学生既拥有破解蛋白质结构的算法思维,又保有解读《尚书》的人文眼光。文科不能孤芳自赏,而是应该拥抱新技术,朝着培养“完整的人”狂飙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