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个系统性难题,非高校能独自解答。点滴努力,汇聚磅礴之力。
□邓海建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抓住春季开学后促就业工作攻坚期,以“聚力拓岗优服务,春季攻坚促就业”为主题,在2025年3月至4月深入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聚焦8个方面重点任务,持续挖潜开拓就业岗位,加快组织校园招聘,优化提升指导服务,精准开展就业帮扶。通知要求,“为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优先提供指导服务、优先开展培训和就业实习、优先推荐3个以上针对性强的就业岗位”。
毕业季就是就业季,找工作是个大难题。新岗位与劳动者的双向奔赴,是千门万户的希冀,更是千山万水的征途。3月9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王晓萍表示,今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这1222万名即将走出校园的“社会新鲜人”,如何在事业道路上踏出第一步,又会拥有怎样精彩的未来——就业,无疑是最直观也是最关键的求解。
就业是个系统性难题,非高校能独自解答。点滴努力,汇聚磅礴之力。从今年开始,我国将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推动“岗位需求+技能培训+技能评价+就业服务”四位一体联动贯通,连续3年每年补贴职业技能培训1000万人次以上。连日来,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上线“信息通讯与互联网行业2025年春季专场线上招聘会”“2025年春季新闻出版行业专场网络双选会”“易班伴你行——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AI+跨境电商产业人才网络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积极响应“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部署。共青团中央日前举办2025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引航”首场示范宣讲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拓展求职眼界、提升求职能力……这些扎扎实实的行动与举措,舒缓着社会的焦虑,疏解着就业的难题。
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当然在于高质量发展:用向“新”向好的岗位,满足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需求。不过,一方面是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新变化,另一方面是就业市场面临新情况。要真正处理好“有活没人干”与“有人没活干”的关系,还得合力打通大学生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这“最后一公里”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政策的宣贯与执行、理念的引导与重塑。比如,加强“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宣传力度,推进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显示,蓝领招聘薪酬比5年前上涨了35.8%,这一涨幅高于全国总体水平。就此而言,引导应届毕业生主动把握新业态、新职业机遇,也是择业过程中“先求稳后求好”的必修课。
二是高校仍须做好更细致的就业服务,处理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比如本学期,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高校新增微专业。这些课程多是面向本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虽不单独授予学位,但靠着实用性强,颇受学生欢迎。此次出台的通知也明确,实施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开展人工智能赋能就业行动,指导各地高校联合企业开设1000个微专业和1000个职业能力培训课程。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就业能力,这是从供给侧助力就业的必由之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打通大学生就业“最后一公里”,高校、市场主体、职能部门需要同向奔赴,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