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采用一题一课策略,有助于达成“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课程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宁波市北仑区庐山中学 贺婉娜
一题一课教学模式指的是针对一道题目或一个微专题进行深入探究,挖掘其本质,将分散的问题串联起来,并通过问题拓展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培养和提高其能力素养。
一、为何要实施一题一课
(一)提升课堂效率
复习课缺乏固定模式,多数教师选择以讲授为主,试图覆盖所有知识点和题型。然而,由于复习时间有限,许多知识点仅被一带而过,或者采用练习代替讲解,导致复习流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效果并不理想。
(二)促进学生发展
新课改要求课堂应落实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引入大单元、大概念等新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应依赖题目的“量”,而应注重题目的“质”。因此,题海战术已不再可行,教师需要探索一条新的高效低负的教学路径。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让学生掌握方法,既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这种方法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一题一课的核心在于对题目进行深度挖掘,即教师以原题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深入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和框架,通过一题多思,从基础知识梳理到简单应用,再到变式提升,引领学生的思维飞跃。
二、题目的素材选择
(一)以中考综合习题为素材
历年中考真题凝聚着考试的精华,虽然中考真题不会再次出现在考试中,但核心知识点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教师可以整理出近年中考的同类题和高频题,通过引导学生练习、分析和总结,找出学生在知识点、答题能力和技巧方面的薄弱环节,以便查漏补缺。
(二)以学生典型错题为素材
学生在练习中常犯错误,教师应具备反思精神,耐心地审视学生的错误,以及易错题的编写意图,整合对比学生的易错点及其产生原因。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梳理错题,让学生的难点、易错点、疑难点得以清晰显现,通过分析错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和顿悟。
(三)以基础题为素材
练习基础题是学生巩固和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然而,有些学生可能会轻视基础知识,对简单的概念题、原理题不屑一顾,过分追求难题、新题、奇题,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复杂难题上,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须知,每一道难题都是由简单的基础题有机组合而成的。解决难题实际上是在复杂情境中寻找基础知识的联系,就像搭建积木,要想搭得高、搭得稳,就必须打好基础。
三、一题一课的实施策略
(一)加深厚度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从关注自身的“传授力”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力”。教师需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对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理解能力。教师应提供知识应用的框架,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自主反思,探寻问题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尤其是知识的疑难点和易混淆点。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使知识学习由浅入深,由薄变厚。
(二)拓宽宽度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和开发有价值的习题,通过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方式,引领学生的思维飞跃。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搭建知识体系和框架,使复习课堂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走向深刻
观察近年来的中考题目,可以发现它们通常以生活资源为支撑材料,将枯燥的知识进行生动呈现,形成有情景、有思维深度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考查知识点的表面理解,更注重知识的应用,突出能力立意,旨在实现核心素养的可测可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选择具有启发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积极向上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欲望,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同时,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课程知识、能力立意和素养目标保持一致,避免过度修饰或冗长论述,以免冲淡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