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3月14日 星期

把写作课变成学生情感的发热源


□杭州市长青小学 王 琪

3月4日,《都市快报》刊发的深度报道《交上来的作文好得离谱,一到考试又现出原形》引发广泛讨论,短短24小时即收获数万读者留言互动。

该报道聚焦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双重写作标准”现象:学生在家完成的作文往往辞藻华丽、结构精巧,但考场作文频繁出现语病丛生、逻辑混乱等问题,与日常作业质量形成鲜明反差。

经过多所学校的实践验证,破解困局的有效路径为“当堂练”。对此,我不仅深表赞同,而且愿意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因为,我10多年作文教学的方式正是“当堂练”。

我每届接班的学生均在四年级左右,作文练习均在课堂上完成,写作水平都有显著提升,这证明了“当堂练”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可能有人会质疑:仅仅是将写作安排在课堂,就能保证效果吗?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当堂练”≠“当堂写”。

“当堂写”虽然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的写作“原形毕露”,但也仅止于此。

“当堂练”不满足于探查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致力于鼓励学生通过作文表达他们真实的情绪、思考和生活,也就是在“原形”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学生在四年级时,已经基本掌握审题、条理、构思、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小学五六年级是提升习作水平的最佳时期。

在去年毕业的两个班级中,我尝试了一种教学方法,并称它为“升温式当堂练”。在完成教材规定的习作教学任务外,每两到三周额外安排一次这样的练习,可收奇效。

之所以将这种作文教学方法命名为“升温式”,源于认知温度的梯度攀升、情感热力的持续传导、生命热源的自主生发,体现了从生活表象向生命本质层层递进的动态过程。

区别于传统命题作文的“冷启动”,我的作文选题引导学生聚焦多元选择、矛盾冲突、批判质疑,即比日常生活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也就是制造认知温差,引发思维震颤。

比如选题“我的自由时间”。因为,小学生的时间“被安排”几乎是一种常态,他们可能没有考虑过如何去争取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即使争取到了,也不知道怎么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写作训练他们的时间规划能力,甚至是人生规划能力。

我让学生想想自己的“自由时间”一般在什么时候出现、因何而来、对学习生活有何影响?交流七八分钟后,学生们就进入习作状态,文思如泉涌。

有的学生强调时间的公平性:“如同横亘在宇宙之上的刻度尺,每一分,每一秒,都精确地向前走,不回头,也不停留……”

另一些学生则赋予时间感情色彩:“时间是Time,听起来像是‘叹默’。时间流得太快,总是默默地流走,令人叹惜;但时间也可以是快乐的、自由的,自由就是free,像是‘飞’。”

还有学生描述了对时间的质量和分配的思考:“人的一生就是由无数个日夜、无数个二十四小时垒成的。在这么多时间里,总需要撒上一把把‘调味料’来烹制出酸甜苦辣咸。”

在比较中,学生们明确了“很多人的自由时间并不自由,而是浪费”,领悟到充实的时间才是可贵的:“如果让我看几天电视,玩几天游戏,我会很有兴趣;但是让我一月月、一年年地看下去,玩下去,我受得了吗?”

又如选题“累,就对了”,缘起大课间体测训练结束后,学生们面红耳赤、汗流浃背、瘫倒在座位上叫苦不迭,这被我一一看在眼里。

作文课上,我对学生说:“像这样的累和苦,会在你们今后的人生中频频出现,很多都是你们必须面对的,所以我们要学会找到‘对’的理由,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迎接考验。”接着,我把学生的讨论大致梳理成“锻炼体质”“提升意志”“成长要求”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在作文里描写累和苦的感觉并加以思考。

于是,学生从体测的生理性疲惫,逐步触及意志沸点,最终抵达生命成长认知的思考新维度。就这样,即使是13岁的学生,也能够观照自己的生活,表达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试着去面对或解决自己人生中的苦恼。

学生的成长需要被看见,我一般采取五种“被看见”的评价推进方式。

一是每次当堂习作之后,首先安排15~20分钟的学生互评留言时间。学生其实非常珍视同伴的评价,他们会在彼此的文章中找到共鸣,并给出真诚的反馈。

二是教师批改后编辑成优秀作文专辑,共享到班级群。在作文讲评课上,由学生自选“最欣赏”“最崇拜”“最信服”的一两篇,在课堂上大力推荐。

三是发动“亲子阅读”,鼓励家长参与点评。例如,“我的自由时间”选题引发家长们的反思:“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都会思考。”“前一秒还想反驳,再读下去,发现其实我们对孩子有很深的误解。”“老母亲有些许惭愧,再次表态:未来的日子将多放点自由时间给你,请笑纳!”学生和父母双向奔赴,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

四是结集推送学校公众号。如“养好一个学生最有效的方式”“我的上课绝招”等富有哲思的作文选题一时间成为教师就餐时的话题,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五是激励投稿,让文字印成铅字。学生因此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写作水平会更加自信,写作视野会更加开阔。

就这样,一篇小小的习作既促进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又联动家庭教育力量,真是一举多得。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双向互动,是我们教师最愿意看到的结果。

一堂写作课将个体行为升维为群体能量交换,最终催化每个生命个体成为情感温度传导的发热源。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