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师周刊▪课堂创新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3月7日 星期

数学教学也是一门课堂艺术


□邸士荣

有一位南来北往、四处讲学的数学特级教师,他的每一堂课都吸引着学生,学生在他的课堂上聚精会神、目不转睛。他现在的学生常说:“您在讲台上一站,我的精神就来了。”他过去的学生常说:“真怀念您那充满激情的课堂。”

当我向他请教秘诀时,这位教师的回答是:“讲课时澎湃的激情得益于平时的语言修炼。”他平时十分注重学习借鉴演说家的挥洒自如、评书演员的声情并茂、相声演员的诙谐幽默、戏曲演员的字正腔圆……并把它们用于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

原来,数学课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也可以上演一幕幕精彩的教学活剧;数学课不是只有公式和定理,也可以用古诗词、哲学观点和生活俗语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数学课不是只能做题、讲题,也可以高潮迭起,让学生享受数学之美;数学教师不是只能一板一眼、亦步亦趋,也可以妙语连珠,引人入胜,为学生设置一个个思维场,让他们轻松自如地掌握知识。

一、当好“编剧”,精心设计教学

系统论告诉我们: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组成的一个系统。系统的运行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有序才能低耗。

只有经过精心设计,讲授的知识才会有一个明确的、合乎逻辑的“序”。因此,不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不论是概念教学还是试卷讲评,数学教师都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将教材再开发,对每一学段、每一模块、每一章、每一单元进行顶层设计和微观打磨,让每一节课都有清晰的教学脉络,既有明线,又有暗线,既有主线,也有副线,就像古典文学创作手法的草蛇灰线。

一方面,明确知识与能力的达成要求;另一方面,怎样引入、怎样收尾、怎样突出重点、怎样突破难点、怎样启发诱导、怎样借题发挥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清晰的构思,这样的教学方案是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让学生沿着我们搭好的梯子拾级而上。

即便是练习题组、单元检测卷的讲解,都要悉心安排:先讲哪道,后讲哪道;哪道要小题大做,哪道要一笔带过。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布局学生能力提升的路径。每节课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自然地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描述数学知识的应用功能。

课堂上保证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纵横驰骋,不断从“发现一小朵蘑菇”跃升到“发现一大片蘑菇”。

二、当好“导演”,重视学法指导

学生有时候很迷茫,很无奈,他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怎样学才高效,迫切需要教师指点迷津。

因此,教会学生思考(学法指导)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数学教师送给学生终身受益的最好礼物。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我总结了一下:理解不透、不懂不问、好高骛远、目的不明、学习懒散、不会听课、缺乏计划、不肯动脑、死记硬背、机械模仿、忽视预习、轻视复习、上课分心、不重总结、基础不牢、事倍功半、赶做作业、慢性运转……

教师应该通过观察、调查,发现并归纳学生出现的是哪类问题,并帮助他们设计学习方案,对症下药。

这些问题出现在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因此教师的学法指导也要全程渗透,即渗透于制订计划、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独立作业、课后总结、课外学习等各个环节。比如建立学习常规,包括课堂常规(聚精会神、超前思维、积极参与等)、课后常规(整理归纳、独立思考、不耻下问等)、作业常规(先复习后作业、字迹工整、重做错题等),所有这些常规都要具体细化、有的放矢、挠到痒处,才能优化学习品质,提高学业成绩。

每个学科都有特定的基本素养,如数学学科,教师就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数学思维,能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多思多疑,琢磨规律,理解数学思想的本质。

三、当好“演员”,满怀激情施教

如果你是一位数学教师,数学的严谨加上数学内容的抽象,就会使数学课堂处在冰冷和沉静的氛围中。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追求趣味性,必须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到上数学课是一种享受,否则很难保证较高的课堂效率。

教学是艺术,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艺术就要付出真情,传递激情。那些著名的央视主持人能够在镜头前营造强大的气场,征服亿万观众,靠的就是充沛的情感。

新课改倡导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数学教师应该是关汉卿、莎士比亚式的人物:能编、会导,还可以演。

如果说教学是演绎,那么教师就是一种特殊的演员。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我们要用编剧的眼光处理教材(原著),为组织教学活动备课;写出科学合理的教案(剧本),用导演的素养给学生“说戏”,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还要用优秀演员的素养出神入化地演绎教材,用自己对数学的切身理解与感受,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诠释出来,带领学生自主探究,在思维的自然流淌中自主解决问题。

(作者为杭州第四中学江东学校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