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政的持续深化,或将推动形成“高校核心培养、企业过程参与、城市环境支撑”的现代育人生态系统。
□谌 涛
北京市近日出台的应届毕业生“求职实习免费住”政策,不仅是一项惠及青年的民生举措,更彰显了超大城市在教育成果转化中的责任担当。该政策通过“7天免费住宿—3个月短租—3年优惠长租”的阶梯式设计,为青年人才从校园到职场的“关键一跃”搭建缓冲带。
城市人才战略需实现从现有人才资源竞争向系统性培育机制构建转移,其本质是将短期政策红利转化为可持续人才资源积累。过去的人才政策比的是谁给的钱多、落户快,但北京这次把力气花在了培育上:3个月短租是给新入职场大学生的缓冲期,3年优惠长租则是稳扎稳打的成长期。这个政策看似见效慢,实则是用时间换空间。等这批年轻人在安稳环境中长成栋梁,其所创造的税收和活力是可以预期的。
教育投入的效益最大化,需要社会各方协同护航。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连续多年突破千万人,但“人岗匹配”过程中的摩擦性损耗始终居高不下。异地求职产生的住宿成本、短期实习面临的居住焦虑,往往迫使毕业生降低职业期待,造成教育投入与社会回报不成比例的“价值损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统筹280套房源构建安居体系,实质是以城市公共资源填补“校门到职场”之间的制度性空隙,让10余年教育成果沉淀得以在低压环境中充分释放。这种将公共服务嵌入人才成长链的探索,为破解教育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新范式。
该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体现在对人才成长规律的深度把握上。7天免费住宿精准对应跨城求职的决策周期,3个月短租覆盖职业认知重构的关键阶段,3年优惠长租则锚定专业能力成型的重要节点。这种时序安排并非简单的福利叠加,而是遵循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当城市管理者以“教育守望者”的姿态介入人才成长脆弱期,既是对个体发展权的尊重,更是对社会人才的战略性保护。
该政策重构了育人共同体责任网络。政策将企业纳入前置评价环节,要求用人单位提供面试或实习邀约方可申请安居支持,这实质是构建“教育—产业”协同育人的反馈机制。上海部分高校将企业实习评价纳入学分体系、深圳探索“技能换租金”等实践表明,当政策杠杆撬动多方主体形成育人合力,传统教育边界便得以突破。北京新政的持续深化,或将推动形成“高校核心培养、企业过程参与、城市环境支撑”的现代育人生态系统。
“求职实习免费住”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促进效应同样值得肯定。在区域发展尚不均衡的现状下,异地求职的交通住宿成本仍是阻碍人才流动的隐形门槛。北京通过阶段性安居支持降低求职成本,相当于为不同家庭背景的毕业生创设公平竞技的起跑线。这种制度性保障对促进教育公平、优化人才配置具有深远意义,诠释着人才强国战略的基层实践智慧。
当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城市作为人才生态系统的构建者,既要做好教育资源投入的“前半篇文章”,更需写好成果转化的“后半篇文章”。当更多城市管理者以系统性培育机制思维创新人才政策,以人文关怀理念优化发展环境,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就能真正落地为可感可及的民生福祉,为现代化人才高地建设注入持久动能。